close
作者:林婉蓉
21世紀的新文藝復興正拉開序幕,主角是每個人。
2006年第三季,IBM以網路為平台,號召全球員工、客戶與家屬,逾十五萬人,共同參與了一場規模空前的跨領域創新腦力大激盪(Innovation Jam)。在這裡,權威、專業、階級,全被抹平,家庭主婦教導科學家她們所需要的新科技,8歲小男孩告訴工程師,數位家庭該是怎樣的風貌。
創新是每個人的工作
創新,不再是仰賴科學家,埋首在封閉的實驗室裡,榨出新發明,而是進入公共場域,靠跨領域的思想交流,激盪出新思維。16世紀《雅典學院》所代表的文藝復興精神,已在21世紀重現。
梵蒂岡博物館,由哲人拉斐爾所繪《雅典學院》,長7.7公尺的大壁畫,就收藏於此,她是人類文明最重要的遺產之一,每年吸引逾三百萬人,遠從世界各地到此一覽。
在《雅典學院》畫中,匯集五十多名古希臘、羅馬與中世紀義大利的科學家、哲學家、藝術家,以超越時空、跨越領域的集體智慧,共同追求人類文明的再創新。
每個人都是這波創新的主角,每個人的意見,都可能點石成金,「今天,創新再度成為企業的首要之務。」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蘿莎貝絲‧肯特(Rosabeth Moss Kanter)指出,創新已跨入一個新的管理世代,「不注重人際技巧的團隊很難建立共同目標,也無法充分運用每個成員的不同專長,更容易因為溝通不良,無法分享創新過程中,尚未成形的新知識與新觀念。」
「創新是每個人的工作」生產先進工業設備的丹納赫集團(Danaher)執行長卡普(H.Lawrence Culp)說,為了鼓勵溝通,刺激創新,他讓公司成立討論創新的社群,並且把社群討論當做工作的一部分。
根據IBM「2006全球CEO調查」,CEO認為,企業的創新觀點主要來自員工(41%)、事業伙伴(38%)和客戶(36%),而只有17%的受訪者認為創新是透過研發而來。
在美國《商業週刊》與波士頓顧問集團(BCG)2006年聯合舉辦的「全球創新企業」調查中,3M排名第三,多年來,這家公司始終在這份調查中名列前茅,他們憑什麼能做到?
因為創新的基因根植在每個員工身上,從員工進入3M的第一天,創新的觀念就不時縈繞於耳,直至如同呼吸般自然。
3M的「15%規則」,就是為了鼓勵員工開發新產品,每人可自由運用15%的工作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當具體可行性的概念成形後,3M會組織一個匯集創新發想者、生產製造、技術研發、行銷業務、財務、法律等不同部門的創新產品小組,這個小組成員都是自願參與,並享有相當自主權。
而3M每年也都會舉辦一次「科技論壇」,集合全球六千五百名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一起交流,激盪創新的火花。在良好的跨界溝通激勵下,3M創新成果豐碩,目前該公司每年銷售額的30%,來自近四年研製的產品。
Google全球副總裁李開復指出,「這個時代被複製的門檻太低,所以必須一直創新。」而要在創新賽中領先,就要像3M一樣,無論是跨部門或跨國家的員工,都能具備雞同鴨講的跨界溝通力,整個公司從上到下集體創新。
但推動組織從上到下的溝通與貫徹創新的概念,是容易的事嗎?根據波士頓顧問集團的研究,一名執行長向他們透露,從上到下,足足花了三年時間,這名執行長說,同樣的溝通不良問題,一再出現,到了第三年,他才發現,不斷溝通有多麼必要。
跨界溝通策略1:了解自我特質
簡化溝通有個巧門,就是專找相同領域者,實行「近親繁衍」。相同領域者默契十足,相處融洽,溝通也順暢,但這個巧門的風險卻很高。
中華人力資源管理協會認證委員會主委張瑞明在美國無線電(RCA)台灣分公司任職時,當時RCA的製造工程處實行一項政策,台北工專(台北科技大學前身)畢業生依大學生敘薪,因高於市場行情,台北工專背景的員工皆不易異動。久而久之,主管形成一個印象:台北工專的比較好用。後來,製造工程處從處長到基層工程師,都是台北工專校友。同質性過高的結果是,因為系出同門,所學相同,組織失去多樣性,也缺乏創新的構想,當遇上經營環境巨變,就很容易發生問題。
(本文摘自4月號30雜誌)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