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5種「愛海」吃魚法 / 文.林倖妃 天下雜誌第495期(2012/04/18)
台灣鯛生魚片不比鮪魚遜色, 滿足口欲、荷包又不縮水, 你在餐桌上,就能保護海洋。
到海邊賞夕陽、吃海鮮,是種幸福。但當沙灘逐漸消失,漁人愈來愈捕不到魚,陽光下的海洋愈來愈暗淡,要如何不讓這樣的幸福消失?
事實上,改變可以從餐桌開始。
首先,多吃養殖魚,接受野生魚高單價的事實。多選擇國內養殖魚,如文蛤、牡蠣、吳郭魚。在面臨海洋資源枯竭之際,漁船若能適量採捕,捕得少、價格貴,大家會更珍惜。
其次,多食用草食性、或是吃浮游生物的魚類,如吳郭魚、虱目魚、秋刀魚、臭肚魚。少吃肉食性魚類,如石斑、海鱺、黑鮪魚。
肉食魚耗費地球資源
因為,肉食魚類活動力強,須蓄積體力,消耗地球資源也較多。以黑鮪魚為例,需吃下十公斤鯖魚、鯡魚,才能養出一公斤的肉。
第三,少吃珊瑚礁魚,如雀鯛、蝶魚、鸚哥魚。色彩鮮豔的珊瑚礁魚類,是很好的觀光資源。
第四,同類的魚,盡量選吃體型較大、拒絕體型較小的,因為它們可能還在成長中。
第五,選擇吃食物鏈底層的魚,也就是過去被認為「便宜的魚」,或是數量多的魚。
海洋食物鏈是大魚吃小魚,每一層吃下一層。都要吃掉約十公斤分量,才能長出一公斤的肉。因此,應儘量減少食用高級的掠食魚種。
口腹之欲是人之常情,但都能找到替代品。例如喜歡吃鮪魚、鮭魚的生魚片,台灣鯛或潮鯛的美味也不遜色。
在餐桌上,聰明選擇你吃的魚,是成為「愛海英雄」的第一步。(諮詢: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明修、漁業署長沙志一)。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