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四時之法成”

  所謂“四時之法成”,是說人類還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春、夏、秋、冬,四時自然氣候的變化,與人的生命活動也是對立著的兩方,人體必須適應四時氣候變化來維持生命活動。 否則,人體生理節律就會受到干擾,抗病能力和適應能力就會降低。 即使不會因感受外邪而致病,也會導致內臟功能失調而發生病變。 故《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明確指出:“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這段文清楚他說明了人們在養生中要順從四時陰陽這個根本。 圍繞著“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的基本觀點,討論了養生的原則,提出了平調陰陽、以合四時的理論,即主動調節內臟與外部環境的協調,才能保證身體健康。


  如果不順從四時陰陽,人又會怎樣呢?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說:“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大意是:若在春天不好好養生,違背了春生之氣,體內的少陽之氣不能生髮,就要發生肝氣內鬱的病變;若在夏天不注意保養,違逆了夏長之氣、太陽之氣不能生長,就要發生心氣虛的病變;到了秋天,若違逆了秋收之氣、太陰之氣不能收斂,就要發生肺熱脹滿喘息的病變;到了冬天,不好好養生,違逆了冬藏之氣,少陰之氣不能閉藏,就要發生腎氣不能蓄藏的病變。 這段話告誡人們,若破壞了五臟適應四時陰陽逆變的正常規律,不可避免地要導致人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失調而發生病變,甚至危及生命。 所以中醫養生學把適應四時陰陽看作是一切生物維持生存的重要條件。 所謂“適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觀規律。


  這裡所說的“適者生存”的“適”,主要指要適應自然界的氣候環境。 現代科學認為,氣候環境主要取決於氣溫、氣濕、氣壓、風向、風速、降雨量以及太陽黑子、宇宙射線、星體運動等多種氣象因素。 這些氣象因素可以通過下丘腦對人體的代謝功能和內分泌功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表了一篇題為《氣候和健康》的政府報告,報告中把複雜的氣候劃分為六個相:一相,天空少雲,氣溫涼爽適宜,氣壓高,有適當風力;二相,氣候溫和,晴朗,氣壓高,風小;三相,氣溫上升,氣壓穩定,雲層高,風小;四相,天氣潮濕,或開始降雨,氣壓下降,雲層變厚,風勁吹;五相,降雨,伴隨寒冷的陣風,氣壓急劇上升,溫度下降;六相,氣溫、濕度均下降,氣壓上升,雲層變薄。


  報告中指出,二相是最適合人類健康生活的氣候相;從三相向四相過渡的階段,是最惡劣的氣候相。 報告認為,三相氣候環境會引起正常人身體和精神上的不適,會使一些兒童出現程度不同的學習障礙。 在四相氣候環境中,偏頭疼患者往往疼痛加劇,潰瘍病患者往往在這時發生消化道出血。 五相又被稱為“騷動氣候相”,因為此種氣候又往往使正常人感到煩躁不安,人們在這種氣候環境中,往往肌肉痙攣性疾病加重,而冠心病人的病情惡化反而減少。 而在三、四氣候相的轉化階段,則會出現肌肉放鬆,從而肌肉痙攣性疾病減輕,有利於產婦分娩,而冠心病人則往往在這個時期頻繁發作心絞痛,甚至出現心肌梗塞,危重病人往往在這個過渡時期結束生命。


  由上可知,無論是中醫學,還是現代科學,都以為自然界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命活動皆產生極大的影響,人們必須順時養生。 所謂順時養生,即是在祖國醫學“天人相應”理論指導下,按一年四季氣候陰陽變化的規律和特點。 調節人體,從而達到健康長壽的一種方法。 換句話說,由於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 而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的目的,實際上也就是充盛人體真元之氣,增強調節生命節律的能力,從而保持人體內外環境的統一。 正如張景岳所說:“六氣者,即化生精氣之六神也,生氣通天惟賴於此”。 六氣充盛,生氣不竭是卻病延年的重要保證。 那麼,人們又應怎樣順時養生呢? 即四時養生必須遵循那些原則呢?


  第一條原則:“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這是中醫養生學裡的一條極其重要原則,是身體健康。 延年益壽所必須遵循的。 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成書的《黃帝內經》裡提出,既然自然界的六淫邪氣是人體致病的重要因素,那麼,人們就必須重視對六淫邪氣的抗禦。 正如《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說的,對於聖人來說,不主張病後才治病,而主張未病先預防。假使等疾病已經發生了,而後才去治療,就等於口渴了才想到打井,不是太晚了嗎!


  所謂“虛邪賊風”,是泛指不正常的氣候變化和有害於人體的外來致病因素,正如高世拭解釋說:“四時不正之氣,皆謂之虛邪賊風”,也就是上面所說的風、寒、暑、濕、燥、火,因為這六種邪氣皆能致病,故須及時地躲避它。 至於怎樣具體地躲避,將在二、三、四、五章裡詳細論述,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第二條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這句話出自《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此為四時調攝的宗旨,它是根據自然界和人體陰陽消長、氣機升降、五臟盛衰的不同時間的特點狀態而製定的四時養生原則。 正因為此句話非常重要,一些著名醫學家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


  高士宗在《素問直解》裡說:“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此句的意思是說,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萬物生機盎然養生者就應該充養,保護體內陽氣,使之充沛,不斷旺盛起來,不要做損害體內陽氣的事;而在秋冬之時,萬物斂藏,此時養生就應順應自然界的收藏之勢,收藏體內陰精,使精氣內聚,以潤養五臟。


  而張志聰在《素問集注》裡卻說:“春夏之時,陽盛於外而虛於內;秋冬之時,陰盛於外而虛於內。故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而培養之。”此句的解釋亦很有道理,如諺語說:“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即夏天有陽虛內寒之調洩、而冬天不乏陰虛內熱之盜汗。 因為陽虛於內,故要養陽;因為陰虛於內,故要養陰,只有這樣才能“從其根”。


  張景岳則在《類經》裡解釋說:“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以陽生,陽以陰長。所以聖人春夏養陽,以為秋冬之地;秋冬則養陰,以為春夏之地,皆所以從其根也。今人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其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洩,此陰脫之為病也。有秋冬不能養陰者,每因縱慾過度,傷此陰氣,以致春夏多患火症,此陽盛之為病也。”意思是說,若能在春夏之時養陽,可預防秋冬之寒病;而在秋冬之時養陰,可預防春夏之火症。 張氏的註解體現了陰陽互根的觀點,因為養陽不能脫離陰,養陰不能脫離陽,即王冰所說:“陽氣根於陰,陰氣根於陽,無陽則陰無以生,無陰則陽無以化,全陰則陽氣不極,全陽則陰氣不窮。”


  現代人,以《黃帝內經析義》為代表,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可以概括為三種含義:一是適應四時的養生方法,生長屬陽,收藏屬陰,所以,春夏養生長之氣,即為養陽,秋冬養收藏之氣,即為養陰;二是養陽指養心、肝二陽臟;養陰指養肺腎二陰臟;三是養陽要順從陽氣生長的特點,使陽氣發洩;而養陰要順從陰氣收藏的特點,不要使陰氣發洩。


  上述各種解釋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意義,不管哪種看法都旨在說明一點,季節不同,養生的原則和方法就不一樣,人們只有在理論的高度上搞清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含義,才能更好地去“順四時而適寒暑”。具體到春、夏、秋、冬四季,人們又怎樣養陽、養陰呢? 《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裡有較詳細的闡述,現摘錄於下: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這是講的春天的養生之道,亦即春天的養陽之道。 意思是說,春季正、二、三月,陽氣上升,萬物萌動,自然界呈現一片生機蓬勃的姿容。 天地孕育著生髮之氣,萬物欣欣向榮;人們應當晚睡早起,闊步於庭院,披散頭髮,寬緩形體,以使志意充滿生髮之氣。 對待事物,當生的不要殺害它,當給的不要剝奪它,當賞的不刑罰它,這就是適應春氣,調養人體“生氣”的道理。 如果人體違逆了這個道理,就要傷害肝氣。 春季傷害了肝氣,到了夏季,就會發生寒病,這是因為人在春季養“生氣”不足,到夏季奉養“長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春天應陽主要體現在:“晚睡早起”:因為春天陽多而陰少;“廣步於庭”:因為“動則生陽”;“以使志生”:使志意充滿生髮之氣,以適應天地間的生髮之氣;“夏為寒變”:夏季的寒病是由於春天沒有養好陽氣的結果。


  上述原文從起居、運動、精神、疾病四個方面論述了保養陽氣的具體方法,雖然不很全面,其精神實質充分體現。


  那麼夏季又應怎樣養陽呢?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瘧症,奉收者少。”


  這是講的夏天的養生之道,亦即養陽之道。 意思是說,夏季的四、五、六月,陽氣已盛,萬物繁茂,自然界呈現茂盛華秀的氣象。 天地陰陽之氣相交,萬物開花結實;人們應當晚睡早起,不要厭惡日長而使陽氣怠情;不要輕易發怒,神氣像草木華英一樣充滿;使陽氣能宣洩,好像有所愛在外而不抑鬱,這就是應夏季長養之氣,調養人體“長氣”的道理。 如果人體違背了夏季長養之氣,就要傷害心氣,夏季傷害了心氣,到了秋季,就會發生瘧疾,這是因為人在夏季養“長氣”不足,至秋奉迎“收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夏天養陽主要體現在:“夜臥早起”:晚些入睡,以順應自然界陰氣的不足,早些起床,以順應陽氣的充盛;“無厭於日”:不要厭惡日長而使陽氣怠情;“使華英成秀”:夏天,要調養自己的意志,使神氣充實;“秋為瘧症”:秋天所發瘧疾,是由於違逆了夏長之氣,夏季傷害了心氣的結果。


  上述原文,又是從起居,精神,疾病等方面論述了保養夏天陽氣的具體方法,雖然亦不全面,但卻點出了問題的實質。


  春夏已過,時至秋冬,養生的重點當又如何呢? 先看秋天的養生之道: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洩,奉藏者少。”


  這是講的秋天的養生之道,亦即秋天的養陰之道。 意思是說,秋季七、八、九月,陰氣已升,萬物果實已成,自然界一派容態平定的氣象。 秋風勁急,物色清明,肅殺將至。 人們要早睡,並且要早起,雞鳴時即起;使志意安逸寧靜,以緩和秋季肅殺之氣的刑罰;應當收斂神氣,以應秋氣的收斂清肅;志意不要受外界干擾,以使肺氣清靜,這就是應秋季收斂之氣、調養人體“收氣”的道理。 如果人體違逆了秋季收斂之氣,就要傷害肺氣。 秋季傷害了肺氣;到了冬季,就要發生飧洩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秋季養“收氣”不足,到冬季奉養“藏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秋天養陰主要體現在:“早臥早起”:早臥是避秋夜露寒,以適應陰長;早起,比春夏的早起要晚,亦因陰長之意。 “使志安寧”:即使精神內守,而“神者,血氣也”,亦能養陰;“無外其志”:指不要讓自己的意志外弛,以順秋收之意;


  上述原文主要從起居、精神方面論述瞭如何養陰,儘管不夠全面,亦體現了秋天養陰的思想。


  冬天又怎樣養陰呢?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拆,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洩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這是講的冬天的養生之道,亦即養陰之道。 意思是說,冬季十、十一、十二月,陰氣盛極,萬物潛伏,自然界呈現閉藏的氣象。 水冰地裂,萬物的生機沒有受到干擾,都潛藏起來;人們應當早睡晚起,早晨等太陽升起後起身;使自己的志意伏匿,保持安靜,好像有私意在胸中,又像所求已得而不外露,使神氣內藏;應該避寒就溫,不要開洩皮膚出汗,致使陽氣頻數耗奪,這就是應冬季閉藏之氣,調養人體“藏氣”的道理。 如果人體違逆了冬季閉藏之氣,就要傷害腎氣。 冬季傷害了腎氣,到了春季,就要發生痿厥的病變,這是因為人在冬季養“藏氣”不足,至春奉養“生氣”力量不夠的緣故。


  從原文來看,冬天養陰主要體現在:“早臥晚起”:早些睡,晚些起,是為了使自己的生機潛藏,以適應自然界之閉藏,亦即養陰之意;“使志若伏若匿”:是指神氣內藏,亦是養陰之意;“無洩皮膚”:不要開洩皮膚出汗,是保護陽氣、津液不耗傷。


  上述原文從精神、起居、運動方面論述瞭如何養陰,中心意思是要人們在冬天時,一定要讓陰精藏蓄於內。


  總之,春天、夏天必須養陽;秋天、冬天一定要陰,這就是中醫養生學所說的“順時養生”,即四季養生的要訣。


  第三條原則:要注意“五臟應五時”。


  中醫學認為,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長夏、肺主秋、腎主冬,其含義是說春天肝臟功能旺盛、夏天心臟功能旺盛、長夏脾臟功能旺盛、秋天肺臟功能旺盛、冬天腎臟功能旺盛。


  祖國醫學的這一獨特認識,已在現代時間生物學研究中得到了一些佐證,如動物肝細胞儲備的擴充,一月的量為七月的二倍。 由於五臟在不同季節的功能盛衰不同,因此在養生上就要有側重點,即春天要注意養肝,夏天要注意養心,長夏要注意養脾,秋天要注意養肺,冬天要注意養腎。 至於究竟怎樣養,在四季養生里分別有詳細介紹,這裡就不再多說了。


  第四條原則:在換季時節要特別注意養生。


  因為一些急症、重症病人,往往在節氣日前後發病,在節氣日前時死亡,即使是無病之人,若不注意在季節更換的時候好好保養,也會感到身體不舒服。 但這裡所說的換季,不僅只指春、夏、秋、冬四個大季節的轉換,即使是小的節氣變換時也要注意養生。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黃河流域是孕育中華民族的搖籃,華夏文化的發祥地,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逐步認識並掌握了氣候條件和農業生產之間的關係,而二十四節氣正是勞動人民認識氣候變化的經驗結晶。


  二十四節氣,實際上表示了地球在公轉軌道上運行時進達的位置。 因為地球公轉軌道的圓周是360度,所以每轉過15度,便是一個節氣,每個節氣相隔15日左右,全年恰好是二十四個節氣。 每個節氣有著大體固定的日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