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個性不是天生的


將膽怯的小猴子交給開朗、熱情的養母去帶, 結果發現這些小猴子的行為和他們脊髓液中神經傳導物質的新陳代謝 都改變了……



【作者:洪蘭】


報載台灣的問題家庭越來越多, 安置受虐兒童的寄養家庭需求也越來越高,但是供不應求, 每天有三個兒童需要安置,而只有0.7個寄養家庭產生, 許多可憐無辜的孩子無處可去,最後又只好回到當初受虐的環境, 繼續受虐。

哈佛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凱根(Jerome Kagan)曾經觀察四個月大的嬰兒, 例如給他們聽一個很大的聲音,有的嬰兒會嚇得馬上大哭, 有的嬰兒則掉頭去看是什麼東西發出這麼大的聲音。 依他們活動的強度,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方式及脾氣(愛笑還是愛哭) 將他們分類時,發現有20%的嬰兒可以歸入害羞、膽小類,40% 的嬰兒是大膽,天不怕地不怕類,剩下的40%則介於兩者中間。 當這些孩子長到四歲時,他追蹤觀察,發現只有10% 仍然屬於原來的類別。在這四年中間, 環境因素的介入改變了嬰兒天生的脾氣,( 脾氣是構成個性的一個元素,它指的是對情緒的基本反應, 對刺激的敏感度及外界事物的注意度),也就是說, 個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基因和後天教養的產物。


美國國家衛生院的研究者曾經以猴子為對象,進行選擇性的交配, 例如將害羞的猴子和害羞的猴子交配,得出特別溫馴膽怯的猴子, 然後將膽怯的小猴子交給開朗、熱情的養母去帶, 結果發現這些小猴子的行為和他們脊髓液中神經傳導物質的新陳代謝 都改變了。小猴子變得沒有那麼害怕, 大腦中正腎上腺素的分泌也降低了。也就是說, 早期的經驗可以影響先天的傾向,因為經驗建立大腦神經迴路, 而這些迴路正是我們的思想和看法, 我們的思想和看法又是我們的人格和情緒, 這是一個相互的交互作用。加州理工學院的歐曼(John Allman)發現人類大腦的前扣帶迴中有很多梭狀細胞, 黑猩猩腦中就比較少,大猩猩及紅毛猿腦中幾乎看不見, 而其他的哺乳類就根本沒有。 但是這種梭狀細胞並不是一出生就有的,它到嬰兒四個月大才出現, 這種細胞伸展到大腦的很多部位,運送訊息來監控正在做的行為, 尤其是當人在處理難題時, 它幫助匯集各方面的訊息和統合資源以利判斷。 所以前扣帶迴是注意力的控制區, 例如在社交場合中監控自己行為不要失禮。 它在嬰兒四個月大才出現,表示它是外界和自我的一個媒介。


這些研究結果一再指出,環境的重要性是不可抹煞的。 給國民一個安全成長的環境是文明政府的義務,站在人道的立場, 我們怎麼忍心又將這些無辜的孩子推回火坑去, 眼睜睜的看到他的人格因後天的折磨而一點一點的變得殘忍無人性呢 ?政府一定要多增加經費幫助這些受虐兒,因為現在不幫助他們, 以後我們就要付出更大的社會成本,去矯正(蓋更多的監獄?) 或補償他們很可能發展出的反社會行為!



【2006-06-24/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的頭像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wcjcpr96的部落格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