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領導者是聆聽者


山普(Steven Sample)在其著作《領導的逆向思考》(The Contrarian's Guide To Leadership)中寫道:「凡夫俗子都有三種錯覺:(1)自己是個好駕駛;(2)自己很有幽默感;(3)自己善於聆聽。」我三個都犯了!

我一輩子也不會忘記曾有一位女同事當面抱怨我很不善於聆聽。她說:「約翰,當別人跟你談話時,你常常心不在焉,而且東張西望。我們不確定你到底有沒有在聽!」

我吃了一驚,因為我和多數人一樣,真的以為自己是個懂得聆聽的人。首先,我向她道歉,因為我相信她的意見是對的,也知道她是鼓足勇氣才敢當面說這些話(那時我是她的老闆)。緊接著,我開始嘗試改變。往後幾年,每次開會我都會在筆記本的某個角落寫下「聽」這個字,以提醒自己要「聽進去」。有時我會寫「聽+看」,提醒自己聽話時要「看著」對方。那對我的領導成效造成很大的改變。

山普說:「許多領導者是糟糕的聆聽者,他們其實覺得說話比聆聽重要。但逆向思考的領導者知道先聽再說更好,而且他們聆聽時很有技巧!」

善於聆聽的人受益良多,甚至遠超過我們的認知。最近我讀到藍致(Jim Lange)的書《流血者》(Bleedership),裡面有則幽默的小插曲。

兩個窮鄉巴佬去森林裡打獵,其中一個突然倒地,看起來似乎停止呼吸,雙眼也翻白了。

另一個很快地掏出手機打119求援。

他慌張地對接線生說:「布巴死了!我該怎麼做?」

接線生以一派鎮定的聲音回答:「放輕鬆點,我來幫你。首先,讓我們先確定他真的死了。」

先是一陣靜默,然後傳出一聲槍響。

獵人的聲音又出現了:「好了,再來呢?」 

這兩個窮鄉巴佬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我們往往聽到別人說的話,卻沒有聽進去對方想傳達的真正意思。上述那個求援的獵人只聽到接線生的話,然後就照字面上的意思去做,確定他的同伴是死了。但如果他真的聽懂接線生的話,我想他不會射死他的夥伴。

這個故事聽起來可能挺蠢的,但蘊含一個重要的真理。當我們只是聽卻沒有懂,領導過程注定會波折不斷,甚至部屬也遭殃。

有一次我讀到一個研究,說我們只聽到別人所說的一半、聽進所聽到的一半、了解聽進耳裡的一半、相信了解的一半,而且只記得相信的一半。若你把這些假設套用到一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上述研究便代表:

■ 你花了半個工作天、差不多4個小時聽人說話。
■ 你大概聽到2小時。
■ 你真正聽進去的約莫1個小時。
■ 你只了解其中的30分鐘。
■ 你只相信其中的15分鐘。
■ 說了那麼多,你記得的不到8分鐘!

那是很難看的數字,表示我們都需要更努力地主動聆聽!

為什麼聆聽者更有效能?

由於我很想做一個更有效能的領導者,多年來我積極觀察其他領導者,特別注意那些好的領導者怎麼聽別人說話。關於善於聆聽對領導力的影響,在此我提供一些結論:
 
1. 領導別人前先了解他們

領導力源自於了解他人,所以一個人如果想擔起領導的責任,就必須洞察人心,敏於感受團隊夥伴心中的期盼與夢想。在《領導力21法則》裡,我提及「親和力法則」:「得人之前必先得其心。」如果你不試著先聆聽,並進一步了解團隊夥伴,你不可能與他們心手相連。向一個你未曾費心建立關係的人請求幫助,非但對對方不公平,也不會有效果。如果你想與人們更緊密連結,必須把了解他們設為你的目標。

2. 聆聽是學習的最佳管道

人生來有一張嘴、兩隻耳絕非意外,當我們不去聽,同時就封閉了更多學習的潛力。你可能聽過「看了才能相信」(seeing is believing)這句諺語,其實聆聽亦然,我們要仔細聽了才會相信。談話節目主持人賴瑞金說:「我每天早上提醒自己,我今天說的任何話都教不了我任何東西。如果我還想學到東西,就必須聽別人說。」

1997年我搬到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後,馬上就發現非洲裔美國人社群對那個城市的影響力,所以我想跟他們建立關係,學著了解他們。我請朋友常德(Sam Chand)安排四場與幾位重要非裔美國人的午餐會。對我而言,那是一生中最棒的學習經驗之一,在那些時間裡我們充分認識彼此,我提問並聆聽他們述說美好的故事,可以說每次餐會結束時,我都交到新朋友、倍加尊敬他們及他們的生活經驗。其間許多人難掩驚訝地說,我有多年領導經驗,居然沒有企圖傳授他們領導學,反而當起學生,讓他們當老師。如果我真的企圖教別人,我就什麼也學不到了。直到今天,那些午餐會結交的領導者和我仍然是朋友,我仍保持聆聽與學習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