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高希均教授是現代書生報國最好的榜樣,他有科技腦、人文心和中華情。從《找尋台灣的V型選擇》書中,你可以看到他的熱切,篇篇都在談如何提升台灣的競爭力,創造兩岸雙贏的契機。

他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台灣如何可以走向禮義之邦,讓人民活得有尊嚴。他看到了十九世紀的財富在土地,二十世紀的財富在勞力,而二十一世紀的財富在腦力,因此他建議政府向世界借腦袋,只要是人才就用,千萬不可鎖國。現在的時代是「學習才會贏」,不再是愛拚才會贏了,每個人都要有專業才能和別人競爭。他一直呼籲納稅人的錢要用在教育上,有教育才有人才,但是有人才還要有人品才行,他要求所有人「做什麼像什麼」,也就是要有「敬業」的精神,敬業是任何一個職業的根本道德,做知識分子就要像個知識分子。

鍛鍊人品,維繫社會價值

雖然現在台灣的知識分子,已經失去主導社會思潮的能力,他認為還是要說,因為這是知識分子的責任。在大部分知識分子因失望而選擇沉默時,高教授是奇葩,知其不可而為之,令人敬佩。有時想想,怎麼百分之八十的好人會被百分之二十的人弄得民不聊生,束手無策?最殘忍的流言常是用沉默來說的,我們不應該再沉默,必須造成輿論的力量,台灣才有希望。

台灣社會最大的危機是過去做人的基本核心價值觀:忠誠、正直、公平、正義已逐漸流失。高教授說:「沒有人不能做事,沒有人才,不能做大事,但是沒有人品,小事大事,都會壞事。」品格的重要性,蘇格蘭的報人及政治家斯邁爾斯(Samuel Smiles, 1812~1904)說的非常好:「一個民族若是缺少了品格的支撐就可以確定它是下一個滅亡的民族;一個民族如果沒有了忠誠、正直、公平和正義,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不管時代怎麼變動,只要是一個「人」的社會,它就不能缺少這些核心價值,因為它是人和人相處的基本原則。

過去,忠一直是傳統價值觀的第一項,忠孝不能兩全時,是取忠而捨孝,「覆巢之下無完卵」、「為大我犧牲小我」這是我小時候的觀念。現在不同了,對國土的依戀淡到讓人民用腳投票,不爽就出走,另尋天堂,毫無留戀。而且不但跳槽,還帶著老東家的客戶名單一起走;過去是君子絕交不出惡言,現在是一旦絕交,同歸於盡,至少也要在網路上把過去的事抖出來,使人身敗名裂,真是不可思議。很多剛出校門的年輕人把小公司當成職業訓練所,學了一點技術和行規後就跳槽,忘記了事業的雄心要建立在專業的良心上,我總是覺得要先反哺之後再跳槽心才會安。

胸懷遠見,超越時代趨勢

但丁說:「道德可以彌補智慧的缺失,智慧永遠無法彌補道德的空白」,現在的人都把道德看做公民課本的口號,是選舉時才拿出來喊一喊的。道德的淪喪是台灣社會急遽沉淪的主要原因,「上行下效」,模仿是動物的本性,人的大腦中有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皇后的責任更是母儀天下,叫國母。在上位者是人民的表率,假如所有的政治承諾都是欺騙,法律是選擇性辦案,經濟犯可以逍遙國外,我們又怎能期待孩子對不對的行為有羞恥心呢?羞恥的反面是尊重,當一個人為了權力可以充耳不聞外界所有的批評,自己「好官我自為之」時,他就失去人民對他的尊重,他應該感到羞恥。

中國人一向是勤勉的民族,像牛一樣埋頭苦幹,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必須要有高瞻遠矚才不會做虛功,諾貝爾獎得主海克曼說的好:「台灣應該像猴子一樣靈活,跳在大象的背上,不要像螞蟻一樣,辛苦了半天,最後被踩在腳下。」這句話正是高教授說的:「走在趨勢前面是遠見,與趨勢同步是定見,與趨勢反向是偏見。」當泰銖超越台幣時,我們不能再做溫水中煮的青蛙了,所有的知識分子要站出來,憑著他的良知與良心,共挽狂瀾,使我們的下一代能有尊嚴的活在自己的土地上,免去做台勞的恐懼。(本文摘自洪蘭序文)

【本文摘錄自《30雜誌》推薦《我們的V型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