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真希望我二十歲就懂的事


史丹福的經驗透過勤搭飛機的老師四處傳播,而台灣則有四處聽講的老師,為他們的學生帶回課本上所沒有的內容,兩者同樣重要。


王志仁
《數位時代》總主筆。1994年進新聞業,從事財經、科技領域報導,曾與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英特爾董事長安迪‧葛洛夫等多位具全球影響力人物對話;近年多次受邀擔任思科、惠普和interbrand等外商企業論壇及年會主持人。


 


10月底連著兩天,我在台大和交大各主持了一場活動,主講者都是提娜.席莉格(Tina Seelig)教授,她是史丹福大學科技創業計畫(Stanford Technology Venture Program)的負責人,最近在台灣出版《真希望我二十歲就懂的事》這本書的中文版,並登上誠品和金石堂暢銷榜。



席莉格教授的主題是談創意,她本人很有活力,演講材料也很生動,而且很會出題目考學生,像是「給你5塊美元和兩小時,你如何創造最大價值?」「用橡皮筋能做什麼生意?」「10個迴紋針能換到什麼?」而學生們也天馬行空,並拍攝成影片,當席莉格教授在台上播放出來時,台下笑成一團,40分鐘的演講精采緊湊。



更精采的是到了問答時間。台下的學生們以熟練的英文,提出一個又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交大這一場,觀眾席上有不少外國面孔,其中一位提問時自我介紹,他來自美國,雖然沒有申請加州的史丹福,卻很高興來念了台灣的史丹福(交大),成為其中GMBA(Global MBA)班的學生。下一位提問的,則是一位GMBA班的老師,她來自韓國。



會後,交大吳重雨校長告訴我,這個GMBA班已辦了兩年,學生有一半來自國外,老師也是,全部以英語授課。我沒來得及問那位來自美國的學生和其他外國學生,他們為什麼到台灣、特別是到新竹,做為他們就讀商學院的選擇,但交大必然做了相當的努力,讓這一切能落實。



當市場和職場都在全球化的同時,教育也在全球化。席莉格教授跑遍世界很多地方,推銷史丹福和矽谷式的創新價值,吸引各地優秀學生到史丹福。而台大和交大的老師與學生,則是一方面希望從她的經驗當中學習,另一方面也根據自身條件營造吸引力,吸引各地的好學生到台灣念書。



不過,兩天下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其實是兩位中學老師。在台大這一場,有一位來自台南興國中學的老師,專程搭車北上,她覺得學生平常較少有機會聽到這些內容,所以她來聽講並認真做筆記,再回去和學生分享。在交大這一場,新竹縣寶山國中校長獨自來參加,也是從頭到尾很認真,她告訴我寶山比較偏遠,成績好的學生不容易留住,學校要創造條件吸引學生,她經常到外面參加演講吸收新觀念,尋找能用來改善教學的方法。



不管是條件好的國立大學,或是地處偏遠的一般中學,只要老師有心,學生離全球化就近了一步。史丹福的經驗透過勤搭飛機的老師四處傳播,而台灣則有四處聽講的老師,為他們的學生帶回課本上所沒有的內容,兩者同樣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