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家小孩沒家教?


                    作者/李佩芬


 


風和日麗的週末午後,公園裡孩子三五成群。突然,一聲「哇」 的嚎啕大哭傳入耳際,原本在旁悠閒的大人,神經也為之緊繃。「 誰家小孩這麼沒家教?公園的玩具大家都可以玩,怎麼動手打人!」 哭泣聲加上質問聲,讓遊樂場內的空氣,頓時凝結……


 


若你的孩子,正是啜泣跑來哭訴的「受害者」, 你是否急著想找出元兇,爭個是非對錯?若你家孩子, 是那位眾所矚目的「肇事者」,你是否曾在眾目睽睽下「 打小孩給別人看」,或拎著小孩代為道歉,然後匆忙逃離開現場?


 


每個人的過往經驗,都是形塑我們「內心博物館」的重要來源。 主修社會團體工作與衝突管理的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指出, 大人面對衝突時的一言一行,都會一點一滴進入孩子腦中, 成為孩子未來處理衝突的藍本。若希望孩子擁有一座理性、文明的「 內心博物館」,最根本的方式, 就是大人先從轉變自己的信念與言行開始。


 


「第一步,先關心人的情緒;第二步,再問清事情原委。 若可以的話,能重演一次當時情境最好。至於態度面的教誨, 請留到最後才處理。」經常在公開場合「路見不和、開口相助」 的廖清碧,分享自己總能圓滿處理衝突的法寶。



建立衝突時的正向思考態度,是家長必須學習的第一課。 專精兒童人際關係發展的友緣基金會, 不斷向孩子與家長灌輸衝突所蘊含的正面意義。在廖清碧眼裡, 其實蘊含絕佳的成長契機。「絕對、 絕對不要在衝突當下罵人或打人,那是最不智的。衝突, 正是培養孩子關心別人與自己的時候,千萬別白白浪費了!」


 


建立起面對衝突的正向信念後,大人應學習的第二課是:善用「 問句」,引導孩子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為親子間的「共律機制」 鋪路。廖清碧舉例,當孩子想溜滑梯,底下卻有其他小朋友擋住時, 最好的策略,不是大聲提醒孩子「小心!會撞到」,而是引導他朝「 我若這麼做,會發生什麼事」來思考。譬如可以這樣說:「 有小朋友在溜滑梯下面,若你溜下去,會發生什麼事情? 有什麼辦法嗎?」


 


當孩子們用自己的小腦袋,說出自認為最好的處理方式時, 大人這時也請別忘了給他們掌聲鼓勵:「找到辦法了,好棒! 為你們拍拍手!」對人的行為保持好奇,也是幫助自己冷靜、 轉念的好方法。當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較容易尊重人我差異, 讓質疑少一點,體諒多一點。


 


好好衝突,人際加分。下次再遇到類似衝突場合,千萬別再陷入「 我們打了人,都是我們不好」,或「我們被打,打人就是不對」 的自責或憤怒情緒中了。 按下火爆情緒的Stop鍵,秀出你最溫柔的笑容, 請孩子Replay當時情境,你只要用「平和的問句」 引導當事人回溯當時情景,思考「我還可以怎麼做」時, 就已成功大半!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第8期〈網路小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