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作生活:50/50法則


站在剛剛歷經裁員、縮編強震的「職場」大廈裡, 驚覺建築物並不如想像堅固。過去不只一次想過: 有空一定要到大樓外面走走,呼吸新鮮空氣。但總是被各種原因「 絆」住,當腦力與體力被這些原因消耗大半, 渴望的念頭很快就會自動消失。

人生無奈,但有選擇

一次空前強震,震出建築本身的問題,也震出困擾已久的老問題: 我能同時擁有建築物外面的世界嗎?建築裡的我,能時時活力充沛、 心情愉悅嗎?答案是可以的。呂旭立基金會心理師周志建說得很妙, 「人生無奈,但有選擇。」他認為, 人們被困在不甚滿意的現狀裡動彈不得,是因為「 不認為自己有選擇」。

我沒有足夠時間陪伴父母、另一半及孩子。如果可以, 我希望減少工時;或者,減少收入,交換可喘息的時間。──「 家庭與工作調查」,史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

我希望兼顧工作與生活

這波不景氣,觸動許多人重新思考人生目標。一本今年6 月2 日在美國出版的新書,《女性經濟學:寫下自己的成功法則( Womenomics:Write Your Own Rules for Success),就是由兩位傑出,但工作、 生活明顯失衡的職業婦女聯手撰寫,美國ABC 新聞〈早安美國〉主持人席普曼(ClareShipman) 與BBC 美國世界新聞記者凱伊(Katty Kay)。

她們共同的掙扎是:是否要為照顧家庭拒絕升遷與難得的派任? 她們並非缺乏向上的企圖心,而是試著討論:升遷, 是不是可以只問努力的成果,而不計較工時長短?

美國第一資本金融公司(Capital One Financial)對全體員工的調查發現, 希望工作與生活平衡,工作時間的「彈性」是共同渴望, 沒有性別之分。

幸運的是,數月後,第一資本便根據調查結果實施「 彈性工作安排計畫」,員工可以利用彈性時間、透過手機與網路( telecommuting)來工作、縮短「工作周」, 甚至選擇特約工作。

作者的結論是,當景氣衰退、每個美國人平均一生得換10 個以上的工作時,人們會開始對工作要求更多自由, 更重視工作與生活兼得。

2007年,林義傑完成橫越撒哈拉沙漠的挑戰,打算正式退休, 轉往哈佛攻讀博士。

這個確定多時的計畫,卻因啟蒙教練突然病倒而改變, 他決定留下來,為運動員賺錢,並投身公益。

當你找到
願意為它冒險和改變的人生目標

跑過南、北極、亞馬遜,最後以「111 天橫越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紀錄,向超級馬拉松賽事正式道別, 對林義傑來說,這個句點實在夠完美了。因合作紀錄片《 決戰撒哈拉》而熟識的演員兼製作人麥特戴蒙(Matt Damon),自願推薦他進入母校哈佛大學博士班, 剛好符合他未來轉做老師的生涯規劃。

這時,忽然傳來啟蒙教練潘瑞根心臟病發的消息, 趕到醫院為老師辦理住院時才發現,工作數十年,老師只有8 萬元存款、一筆50 萬元的信用貸款債務,以及妻兒子女離去的處境。

一張記載運動員出賽支出的明細,解釋了一切。林義傑認為,「 飲水思源」是天經地義的做人道理,「我如果當時出國, 會一輩子抬不起頭。」

為恩師改變計畫

於是,放掉原本「獨善其身」的計畫, 決定改走一條充滿不確定的險路。他的心願很大,希望「 每個運動員都有工作」,不要再複製恩師的故事。 他拿出過去代言的收入以及運動心理研究所的專長,作為創業基金, 陸續成立兩家公司, 一是透過運動為企業進行教育訓練的企管顧問公司, 這家公司目前有3 名員工是「前」運動員;另一個事業,是與人合資成立的公關公司。

兩家公司賺的錢,一部分投入公益。他不定期為運動員開課, 訓練他們的表達能力,蓄積日後找工作的優勢。另外, 為喚起全球保護水資源的意識,他準備再度參賽,「 平均每分鐘就有一個非洲兒童因水污染喪生。」林義傑說, 台灣也是缺水國家,但多數人渾然不覺,還是豪邁用水。

當老闆的生活比過往運動員生涯,更累、更有壓力,「 腦汁快不夠用了,」他形容工作的繁重。但是,「要完成志業, 就要有事業,」他以一如過往的膽大心細,面對創業的冒險。

不論在你目前的故事中,有多少問題因工作而起, 我不認為你會在第二天早上就向公司提出辭呈, 或完全放棄你的生涯選擇。──《人生,要活對故事》

你需要的不是辭呈,而是新故事

像林義傑這樣,知道自己要什麼、有勇氣付出、 努力也能獲得成果的例子,想必令渴望工作、生活平衡的人們羨慕─ ─為什麼我沒有勇氣追求自己想要的?立刻鼓起勇氣向老闆辭職, 絕非解決問題的好方法,更別說此刻景氣尚未復甦。

你需要的,只是一個「新故事」,也就是一個自己會終生全力以赴、 不惜一切代價去捍衛的目標。

這樣說如果太抽象,不妨試試《人生,要活對故事》作者洛爾( Jim Loehr)的方法:你將來的墓誌銘想要怎麼寫? 你希望朋友在葬禮上如何描述自己?這就是你的人生終極目標, 不必很偉大,也無需他人認同,只要你真正喜歡就可以。

就像兩位女記者選擇「工作生活兼顧」的平衡人生, 林義傑選擇報恩與公益。他們都努力修正、甚至中止自己的老故事, 開始發展令自己活得起勁、開心的新故事。

檢視問題 辨識核心價值

找到新故事之前,通常人們多少都已感覺自己正在活的老故事, 出了問題。周志建說,這個能力就是「覺察」,他認為, 只要對自己夠誠實,每個人都有能力想清楚「這是我要的嗎?」

但只是「覺察」不夠,還要有能力「辨識」自己的核心價值, 例如什麼對你最重要?是工作還是家庭?「核心價值很重要, 少了它,外界任何看法都可能讓自己風吹草動。」

採取行動 活出新故事

經過覺察與辨識將目標釐清後,就要下決心滿懷希望採取行動, 否則一切只會流於空想。從老故事到新故事,是慢慢「轉型」 的過程,而非衝動地與過去一刀兩斷。 轉型的行動策略共分為八個步驟,通過按部就班的自我追問,用筆「 寫」下每一個問題的答案,幫助自己深度思索目標、老故事的問題、 想要的新故事及落實的方法。

You are what you eat. 同樣的,你怎麼運動或多久運動一次,你就會呈現什麼樣子。

你的睡眠與疲勞消除的情況有多好,你就有多好。

關鍵是能量,而非時間管理

人類行為表現學院(Human Performance Institute)執行長洛爾, 長期協助人們創造卓越行為表現的同時, 總是強調健康與高度活力的重要。

他提醒,人們能否活出最好故事的關鍵,不在時間,而在能量。 如果沒有充沛能量帶來的活力與健康,僅是向著目標投入時間, 很多時候只是虛耗,「產出」的品質無助於實踐人生目標。

能量來自正確飲食、經常運動及適當休息關於健康對人生的重要, 最當頭棒喝的,莫過令人耳熟能詳的「0」與「1」比喻: 無論賺進多少個「0」,如果前面沒有代表健康的「1」, 一切都是零。

得到健康的方法人人都懂,莫過飲食、運動與休息,但是,檢視30 至40 歲青壯族群的平均健康情形,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飲食、運動、 休息明顯失衡的世代。

運動帶來活力

明基電通全球策略規劃室總經理曾文祺,去年自北京調回台北後, 每天騎單車通勤,從淡水河畔的家到基隆河邊的辦公室,一趟約40 分鐘,八點不到就到辦公室,趁上班前,再走5 趟樓梯──從1 樓走到10 樓辦公室,只上樓不下樓,來回50 層樓高。

如此運動不過半年,曾文祺體重下降近4 公斤,而起初從1 樓走到10 樓,中途得休息3、4 次,現在不必中斷,可以平順往上走。 曾文祺的運動動機與多數人類似:因為健康發出警訊。回到台北後, 健康檢查顯示一條心臟血管有阻塞情形,他才開始運動,「所以, 也是困而知之,並非生而知之。」曾文祺自嘲看到問題, 才採取行動。

吃對食物,快樂健康

慈濟醫院一般醫學科醫師許瑞云對此深有感受, 她常在門診時提醒病患,注意飲食與運動,「 我不想在你住院時看你。」

在哈佛大學附設醫院期間,許瑞云接觸能量醫學領域, 深入研究飲食對健康的影響,「人體細胞每7 年就完成一次更新,新細胞就靠食物補足、再生。」她建議上班族, 多吃當令食物、多蔬果,不但有益健康、也能帶來愉悅心情。

許瑞云盡量自己準備一日三餐,每個週末,她會自製黑豆漿優酪乳、 自己發麵做地瓜、南瓜饅頭,加上蔬菜與水果,就是週間午餐,「 晚餐再多攝取蔬菜,補午餐的不足。」

全蔬食的飲食習慣持續二十多年,它除了讓許瑞云保持體態不變, 她說話不急不徐、常有笑容,似乎吃對食物也有益情緒健康。

周志建的臨床輔導經驗,也讓他看到食物對情緒的影響。他觀察, 憂鬱症患者共通的生活飲食習慣,多半傾向不吃早餐、吃消夜、 少蔬果。因此,近年他常鼓吹「有機生活」, 人與環境都需要更多的沒有污染、自然新鮮, 正如許瑞云的不斷提醒,「環境健康了,人才能不生病。」

停工期就是生產期

「不會休息」是現代的一大文明病,洛爾說得很有道理,「 如果你希望人生處於開機狀態,你得先學會關機。」

休息的確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為了能量充沛地實現人生目標, 每晚11 點,請關機──包括手機、電腦,還有你自己。

宏利人壽財務長岑美慈,中等身型,十分精瘦, 一眼就能確定她的BMI(身體質量指數)值絕對符合標準。 當她說自己每天晨起慢跑1 小時、過去兩年,兩度完賽42 公里馬拉松賽跑,更加呼應她「有練過」的身手。

選一個你會持續下去的運動

參加42 公里馬拉松比賽,緣由是前一個工作服務的公司主辦這項賽事; 不過,她從小就善跑,求學階段,每次參加校內短跑比賽, 排名都在四、五名間,「只是,第一名的同學抵達終點時很喘, 我卻不會,感覺很輕鬆。」岑美慈當時就隱約覺得, 應該可以再跑更長一點。

兩年前,證明推論的機會來了,她決定報名參賽。 岑美慈是數學博士,她發揮研究精神,上網找了一個為期16 週的馬拉松練跑計畫,起初一週跑3 天,每天5 公里,然後緩步增加。

正式比賽前夕,岑美慈在泰國出差,碰巧遇上當地一個32 公里的馬拉松比賽,一心想驗收自己的鍛練成果, 她躍躍欲試地報名參賽,結果順利跑完全程,「很累, 但是身體給我的訊號,讓我感覺自己愈來愈強了。」

訂目標很重要

正式比賽那一天,跑過32 公里後,岑美慈知道她又進入新境界,因為,32 公里是過去練跑的極限。就在此時,下雨了!衣服、褲子漸漸濕透, 淋濕的鞋子愈來愈重,她覺得有點冷......腦海開始出現「 不要跑了」的聲音,但是,「不行,說好要跑完的」又隨即出現。 魔鬼與天使交戰中,她完成與自己跑完全程的約定。

「我這才體會到,訂目標很重要。」後來她把這個體會, 運用在工作上,「訂目標是有技巧的,第一次參賽, 我給自己的目標是『跑完』,而不是『名次』,當我想放棄的時候, 會覺得可惜,因為跑完並不難。」所以,訂一個可達成的目標, 是鼓勵自己克服難題的好方法。通過馬拉松考驗洗禮, 面對金融海嘯帶來的低迷市況與工作壓力,岑美慈總是對自己說,「 我應該可以撐過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的頭像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wcjcpr96的部落格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