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官如玉】

 
 


全球經濟陷入低迷,有人預測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會重演, 但競爭策略權威、哈佛大學教授波特(Michael Porter)卻認為,只要善用對的策略, 歹年冬正是企業的質變點(tipping point)。


波特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知識網站撰文指出, 就是這種時機,讓企業可以成功的大幅超越競爭對手, 可以改變市場地位;企業領導人可以變成追隨者, 部屬可以變成領導者,「因為我們正處於一個開放、解凍的時期。」


但他強調,在這種時刻,策略最為重要。他解釋, 由於策略通常涉及如何在較長的時間內賺取優異的報酬率, 因此策略的精髓是設法了解企業想要滿足的需求, 而且和競爭對手想要滿足的需求有所不同。


提供獨一無二的價值


企業在策略方面所犯的最大錯誤是,以同樣的東西, 和競爭者互別苗頭,這也是景氣反轉時企業最易犯的錯。波特表示: 「你想要針對不同的客群提供不同的價值,而基本上, 策略正是如何提供獨一無二的價值」。


波特堅信,沒有任何一個時刻比現在更需要關注「和競爭者差異化」 。他表示,在景氣走下坡時,企業必須有更清楚的策略; 在一切欣欣向榮時,許多企業都能成功經營;但在艱困時期, 清楚知道自己是誰、如何提供價值的企業,才是最後贏家。


他強調,經濟災難發生時,策略的明確性更加重要,「 探索出自己想要服務哪一個區塊的產業,變得無比重要」。


但波特警告,企業不可對經濟反轉反應過度, 並且因為現有客群看緊荷包、不再採購,策略就改弦易轍。 他進一步補充,一套健全的策略需要幾年時間醞釀, 才能真正開花結果。


避免經濟反轉矛盾


企業也要避免波特所謂的「經濟反轉矛盾」。他表示,每一絲壓力, 都會促使企業為了生存去做該做的每件事,但我們一再發現, 為了生存,企業需要的是整合長短期策略的能力, 並且兩者同時思考。


波特強調,你不能採取會損及企業差異化和獨特性的短期權宜之計; 對景氣反轉反應過度的企業,會讓自己陷於很大的困境。


波特舉了一個例子。某公司策略聚焦於提供優異的產品和服務, 為了因應消費者變得精打細算,把服務和活動都縮水了, 這不但會危及企業的長期成功, 而且變得和降價的競爭對手沒什麼兩樣。


波特建議,企業要縮編、精簡,不要全面性的做,而是策略性的做, 「不可以所有的部門都裁員10%,這是場災難」。


不過,在烏雲密佈中,波特似乎看到一道曙光。他表示, 通常企業會每隔一季檢視自己的獲利力, 隨時面對讓財務數字健全的壓力。波特強調,但在此時, 股價和季報似乎不再那麼重要, 因為沒有一家企業還會拿出漂亮的數字, 設法讓自己的數字比別人好看,並沒有很多好處。


波特表示,諷刺的是,在這種艱困時期, 企業才有最大的彈性進行一些前所未有的舉動或投資, 因為在比較正常的時期, 這些舉動和投資要接受更多的短期指標檢視。


「面對這種時機,你可能採取一些自己從來不會想到的行動, 我們將會必須了解經濟和競爭法則會持續下去, 我們務必要利用這個機會,設法把企業往前推進。」波特最後強調。



【2008/11/17 經濟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