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義的善用每一秒鐘,確立未來的目標並積極學習

■工作閒暇之餘將決定未來

有效地運用能夠控制的時間

工作之餘便是個人的自由時間,要如何運用也全憑個人喜好,在不同的考量下常出現許多別出心裁的打發時間方式,但是不經安排的打發時間則相當不智。由於閒暇時間約佔整體工作時間的四成,如此漫長的時間絕對足夠定期並集中地善加運用。

能否善用閒暇時間,將會決定你將來的職場生涯。舉例來說,一個放假只會睡覺打發時間的人,與一個懂得珍惜時間學習語言、精進專業,並時常往返圖書館的人相較之下,大約一年後兩人之間便會出現優劣立判的差距。而五年後,或許光從一副昏昏欲睡與精明幹練的表情,就可輕易判斷出兩人的身分。

筆者有位同事在業務員時代,每星期會固定利用假日去學中文。其實他的工作內容鮮少有機會用到中文,但他除了不希望讓學生時代曾習得的中文逐漸凋零遺忘外,還抱著能到中國經商的夢想,因此有動力持續學習。

筆者曾固定每星期去學西班牙文,有時到歐洲或南美時,在英語會話中常夾雜著些許生硬的西班牙文,雖然偶爾令對方感到訝異,但成效似乎不錯。只要擁有尚可的英文底子,那麼在學習過程便常能發現許多英文與西班牙文的共通點。也因此,我獲得的收穫不僅是一加一等於二,甚至常能以舉一反三甚至更快的加速度融會貫通。

學習電腦時也能基於相同原理快速上手,這是一位高齡學習者每天在電腦教室待上八小時所獲得的經驗談。他原本是位連打字機都未曾碰過的六十歲老先生,但在剛開始的一至二小時內,便大略理解了電腦的基本用語;在第三至四小時之間,則漸漸習慣了簡單的操作;進入第五至六小時後,再次體認到電腦的困難;而到了第七至八小時,他雖然曾一度懷疑自己能否繼續學習下去,但當他準備離開時,卻突然發現自己已能看懂手上的電腦操作手冊。爾後每當他使用電腦,一旦碰上無法操作或是不懂的地方,便會翻開手冊仔細研究,從中找出問題後,往往能獲得莫大的成就感。

特別是透過網路徵才與求職的現代,身為電腦及手機世代的你,想必能夠更快地適應這樣的環境吧!

為了盡快成為理想中的自己,分秒都不能浪費

提出「善用閒暇時間」的問題,並非要求各位務必鑽研語言或努力熟悉電腦。事實上,為了精通某種語言而開始學習,或是希望熟悉電腦而去補習班的行動本身,往往便是測試當事人是否真有此幹勁,或是否擁有積極向前的人生態度的試金石。

身為二十歲世代的你,應盡可能地避免虛度空閒時光。畢竟在此時,多數人尚無需承受家庭的負擔,因此應盡量將時間投資在自己的未來。這正是為「成為理想中的自己」所播下的種子。如果有心朝國外發展,加強語言能力便是首要條件。除了基本的英語以外,最好還能精通第三國的語言,此外更需要在語言之外學習會計或法理等其他領域的能力。僅具備語言能力頂多只能從事翻譯工作。
如果你尚未有具體的夢想,那麼就該從此刻立即開始思考: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從事何種工作?將來希望依靠什麼維生?

「努力工作」是理所當然,前提在於需思考如何獲得有價值且符合自己期望的工作,以及必須具備何種能力才能夠獲得挑戰該工作的機會。仔細思考便會發現這並非一朝一夕能達成,而是至少要花上一年,多則需要三至五年才能實現。

筆者二十多歲時,為了創立事務部門,私下主持研習會長達五年。總算有幸獲得在正職員面前提案的機會,重要的是,即使主宰業務企畫的機會尚未到來,也該主動為實現夢想做好萬全準備。

 

■「挑戰的精神」能在學習過程產生源源不絕的創意

擁有翻譯能力、邏輯能力以及挑戰精神的人必會成功

「今後業界所需要的人才是?」這是筆者每逢演講必定會被詢問的問題之一。
但我的答案卻極其簡單。所謂的人才雖然常被要求需具備許多條件,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條件僅有三項。第一項為「翻譯能力」,此處所指的並非是要真正從事語言翻譯,而是指將抽象的事物以具體的話語描述的能力。也就是將經營者或他人的意見,以自己的話再次整理過後,確實傳達給其他人的動作。

第二項為「邏輯能力」,此為判斷事物的重要性與先後順序時所需的能力。也就是面對堆積如山的工作時,能夠從中取捨出必須先行完成的工作的能力。

而第三項則是「挑戰精神」,如果缺乏挑戰的精神,往往會讓人停滯不前。特別在商業世界中,「辦不到」、「不可能」這類詞彙均被視為禁忌,因此絕不可能有聽見消極的答案後仍能表示認可的上司。

「這不可能辦到的」、「我無法勝任」、「這絕對沒辦法成功的」。就算將辦不到的理由整理得井然有序並向對方解釋,事實上仍毫無意義。

該怎麼進行才會辦到呢?上司所想要的是這樣的思維。而處於職場工作的意義,便是絞盡腦汁設法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將「做不到的事」轉化為「能夠做到的事」,思考過程及方法便是工作的含意。無法勝任此種挑戰的人愈多,完成時所能獲得的獎勵便會相對增大。如果有時間思考「做不到的理由」,不如想辦法去嘗試如何改變現況才是明智之舉。

遇到問題時,立刻思考自己能夠克服的理由。這樣的思考邏輯對於二十歲世代的你而言,必須如同反射動作般謹記在心。

所有的工作都必須實際嘗試過後,才知道難處為何。有些情況唯有到工作現場才會瞭解,因此即使努力在腦中模擬實境,仍然會遇上許多出乎意外的突發狀況。

筆者也曾克服過許多「不可能」的狀況,並活用許多前輩們所傳授的技巧,讓數十間公司成功重返高峰,這並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事。筆者想告訴各位沒有的是,世事無絕對,遭逢失敗不過只是時不我予罷了。

相信各位都聽過以下這個有名的例子。有兩位銷售員,前往一處過著傳統生活的部落離島販賣鞋子。其中一人回報公司:「他們沒有穿鞋的習慣,所以沒有市場。」而另一人則告訴公司:「這是處擁有無窮潛力的市場。」結果不言可喻,理所當然地由後者獲得成功。

這段故事原本是由日本東海大學名譽教授唐津一先生所寫,此後類似的小故事便在各地流傳開來。
這個故事表達出:尚未實際嘗試前,便武斷地認定該地「沒有市場」,是相當不智的舉動。如果此地真是片尚未開發的市場,那麼必能為企業帶來莫大的利益。而不願嘗試便提前撤退的一方,往往只會暴露出自己缺少遠見的無知而已。
 
持續挹注努力將不可能變為可能,正是成功的泉源

如果將人類大範圍劃分,大致上可分為兩種。
第一種人屬於只要被問到「這件事辦得到嗎?」會下意識地回答「辦不到。因為……」的類型。

這些習慣思考辦不到理由的人,大多擁有不錯的頭腦。另一種人則是在遇上同樣問題時,會採取正面思維並回答「只要克服這些問題就應該能夠辦到」的類型。

然而其中還包括了思慮淺薄,面對任何事總會不經大腦地回答「辦得到」的人。但是對於二十世代而言,擁有這種橫衝直撞、做事不顧後果的開拓精神,其實是值得給予正面肯定的。

實際上,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並不會有「辦不到」的這種想法。他們會設法將辦不到的藉口轉換成「辦得到的理由」,並積極地思考該如何完成眼前的工作。

有趣的是,多數人「辦不到」的理由,往往是因為習慣用相同的方法而不知變通所致。如同空有力氣的人常會重複採取正面突破的方式前進,而不懂得適時地改變方向。一鼓作氣猛衝的精神固然可佳,但成功的機會卻會相對減少。而「亂槍打鳥」的方式也難以收到相對的成效。

商場中的過招並非只限於正面對決,而必須臨機應變、因地制宜。也就是研究對方,並依據不同的對象適時改變應對方法,這便是「將不可能變為可能」的意涵。

將顧客當作對象,如同進行實驗一般,嘗試自己的創意能夠獲得對方多少認同並從中做出調整,一旦某天成功地讓對方接受你的意見時,相信必能讓你品嚐到如同三振強打者的投手般,那股卓越的成就感。

成功絕對不會從天而降,唯有懂得思考對策並確實做好準備的人,才能遇上那轉瞬而過的渺茫機會。而能否把握瞬間機會成功的關鍵,在於「努力」這個老生常談的詞彙上。

如果你能將努力視為一場「遊戲」,將吃苦當成成功前必須投入的「苦心」,筆者能夠保證,即使是二十歲世代的你亦能夠跨入專家的領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