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摘錄自『黑馬不一定要找伯樂』


■成為某領域專家的同時,也要抱持著成為通才的野心

最終目標是成為「通才」

如果單純地認定今後的時代趨勢為「 只要磨練出自己領域的專業能力就可高枕無憂」的話, 事實上是過於樂觀的看法。

筆者有位好友長年從事編輯與學術相關的專業書籍的工作, 他的人脈遍及全國各公私立大學的教授群, 而善於收集資訊的能力也使他從過去便不斷創造出許多優秀的企畫。

但隨著網路的普及, 無論任何研究或資訊往往都會透過傳遞而開放化, 另外在現今大學生不喜歡讀書及少子化的雙重影響下, 學術書籍也必須改以商業書籍的形式發行, 如此才能夠勉強在出版業界生存。

而這位朋友身為該領域專家的立場也因此受到動搖。 即使他擁有優秀的能力,但市場逐漸縮小卻是無法改變的現況。 在此嚴峻的情勢下,他只得屈就於無法發揮專業的職位上, 在經過數次人事異動後,如今他的職位也陷入岌岌可危的地步。

從上述例子可以得知,即使擁有某領域的專業能力, 在現今這個變動劇烈的時代也未必就是能在職場站穩腳步的保證。

如果想要長期在職場生存,除了必須擁有基礎穩固的專業技能外, 還必須磨練企畫經營能力、溝通能力、調整能力、 爭取預算的能力等, 另外與其他部門及職員的交涉能力也需要加以磨練。 而綜合上述內容,拓寬自己朝鄰近領域發展的學習是最重要的一環。

先前提到需要精通二至三項專業能力的必要性, 即是指必須以成為多領域的通才為最終目標的意思。 只要擁有多樣化的才能,即使面對突發狀況或轉職之時, 亦能成為各大中小企業甚至是創新企業所需要的人才。

上述那位朋友如果不光鑽研學術書籍, 而能對以商務為主的論題有所涉獵並研究淺顯易懂的主題, 並且針對可支配所得較多的二十歲世代開發相關企畫或創作, 想必能夠延長原本賴以維生的編輯生涯。

在二十多歲時應盡量多繞遠路學習

一般而言,大多數的公司常會認定所謂的通才即是「 缺乏特定專業能力的人」。但事實上,在長期年資制度的壓抑下, 大多數人僅知固守工作崗位而缺少其他領域的專業能力早已經是司空 見慣的情形,這些人往往連公司內部的人事異動都難以因應。 也就是缺乏足夠的職場應變能力。

其實通才最初的定義是指在多項領域均擁有平均值以上的能力, 而且不論面對何種狀況仍可找到棲身之所的意思。 而通才的的共通點則是無論身處任何領域均能活躍其中, 如負責銷售業務時便能夠創造出眾的業績, 在人事或教育上則能夠不斷提出令專家也俯首稱臣的企畫等。

雖然有些老王賣瓜的嫌疑, 但筆者自身便是由某領域的專業人士轉變為多領域通才的一人。 當我發現自己在銷售業務領域中表現得不錯時, 便在二十歲前半開始接觸出版、 研習等其他部門來拓展自己的學習視野。

起先負責的職務內容包括了企畫、編輯、製作、校定, 而後逐漸拓展至開設策劃研習會、代課講師、編纂教材等職務, 約在兩年半的時間內體驗了上述這些工作的內容。

而這樣峰迴路轉的職務變動亦有其價值, 例如在出版部門鍛鍊企畫能力, 在研習部門學習與經營者溝通所需的企管知識與說服能力、 交涉能力等。如果缺少了這些能力, 那麼當筆者被分配到完全陌生的銷售部門時, 或許在短短幾週內就必須捲鋪蓋走路也說不定。

實際上當筆者來到銷售部門後不久, 就已成功地創造出八十件以上前輩們所遲遲無法打通的銷售通路。 我認為這也必須拜先前在許多不同的部門中磨練而得的經驗所賜。 而筆者之所以能在二十多歲時便成為新事業部門的領導者, 除了自己的提案幸運獲得上司的賞識外, 也是因為在該企業中僅有筆者一人擁有囊括企畫、經營、 銷售等範圍廣泛的專業知識,才能得到當時的職位,

而這同樣亦是在許多不同領域繞遠路學習下所累積的成果。

當一位專家離開他所屬的專業領域時, 如果其他的能力與專業能力落差過大, 那麼將很難持續在職場中生存。 因此以成為通才為目標並盡可能地繞遠路學習, 並藉此累積各種經驗,來拓展自己能夠發揮的領域範圍, 才是最重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