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策略思考,賽局理論

企劃能力優秀的人有兩種習慣,喜歡縮小周圍事物,也特別喜歡「畫畫」,這裡的畫畫不是Painting,而是Diagramming,描繪出整個事物的結構。某經濟研究所研究生,在讀書時都要寫出概要,這個概要不是文字化,而是將內容圖示化的訓練。財政經濟部是最常製作報告的單位,而其報告大多以圖示方式呈現。

縮小經濟學內容,並將內容圖式化,是賽局理論在經濟學中最常訓練的的課題。縮小對方和自己現在進行的狀態,挑出雙方可能使用的策略,並預測、組合各種策略所產生的結果。

透過賽局理論,我們來看幾個具代表性的策略性構圖思考訓練。以E-mart、樂天超市、家樂福、homeplus等大型量販店為實例,看十年前曾展開的一場超低價的恐怖流血戰所造成的價格破壞,為何現今會活躍於市場的原因。

腦筋急轉彎──強者生存?

三個西部牛仔對決的故事,A、B、C 三個人正在決鬥,各自都有兩發子彈,A的命中率是30%、B是70%、C是100%。三人心裡都非常清楚對方的射擊能力,請問最後誰存活的機率最高?

正確答案是射擊能力最差的A

賽局理論的基本架構為競技者(Player)、戰略(strategy)和結果(Play off)三項所要素組成。A的首要戰略是先攻擊C,先除去最強的人,這可降低自己被射擊的機率;同理,B的首要策略也是先將C擊斃;C則是射擊率次高的B,也就是說第一次的槍戰中,A存活率為100%,B為0%、而C為21%,除非A、B都沒有射中目標,C才有存活的可能,即A失敗率(70%)乘以B失敗率(30%)所得出的21%為C存活率。

萬一C以2%的機會存活下來的話,在第二次槍戰中A則100%會死亡。因此,A最後活下來的機率為C在第一次槍戰中的死亡率79%(100%- 21%)。

另外,C最後活下來的機率是在第一次及第二次槍戰中存活後所得的機率,而C在第二次槍戰中的存活率是70%(A的失敗率),因此結果為21%×70%=14.7%。

A存活率高的原因是命中率低的A與B,牽制著命中率高的C。這在企業競爭激烈的廣告戰中時而出現。
甲、乙、丙三公司依序在市場擁有高占有率時,乙和丙兩公司會共同打擊甲公司的弱點,甲則攻擊乙的弱點,此時市場佔有率較低的丙公司則可坐收漁翁之利。

打破常規的最低價格補償制

在經濟市場上常會有不符合一般想像的結果出現。這種狀況用所謂的「常識概念」可能會看不出來,但是也許可以在賽局理論中輕鬆找到答案。

以量販店的最低價格補償制為例來透視賽局理論,「最低價格補償制」是自家產品價格如比鄰近的流通業高,將以差額的數倍現金賠償給顧客的制度,其口號為「如果發現比我們產品賣得還便宜的地方,將會補差額的兩倍」。

首先導入這制度的是E-mart。從一九九七年開始,E-mart的顧客如果可以找出比E-mart還便宜的同樣商品,E-mart賠償顧客現金,且是差額的兩倍,其它量販店因為無法對抗E-mart所推出的策略只好跟進。

樂天超市在二○○○年、homeplus在二○○一年、家樂福二○○二年分別開始實施最低差價兩倍補償制。當時媒體圈都拭目以待:「當價格競爭到一定程度,肯定會有一兩家關門!」這也是我想丟給大家的問題。

如果以常識概念來看這次的競價戰爭,在一九九七年時,E-mart肯定蒙受巨大損失,如果一個家電比其他店貴三千元,還要賠償顧客兩倍差價,也就是損失六千元,這樣的案例一個月如果有一百個,就會賠掉六十萬元,乍看吃虧的策略,為何量販店業者會提出這樣策略呢?

假設,導入最低價格賠償制的A超市,他們所賣的冰箱為六萬元,而競爭B超市賣五萬元,聰明的消費者該到哪一間超市購買呢?

答案不是B,反而是A超市。在A超市若以六萬元購買後,再利用兩倍差額賠償制,還可拿回兩萬,精算下來等於只用四萬元購買冰箱,比在B超市買還多賺一萬元,顧客當然前仆後繼地到A超市消費。

那麼,B超市在A的策略下會進行哪種策略呢?

首先,價格必須和A超市相同。若比六萬元還便宜,客人又會被搶走了,A超市若一開始就預測到B超市的反應,是否還會繼續實施最低價格補償制呢?最後的結果是其他的販賣店紛紛跟進A的策略,A超市成為市場價格的訂定者,其他量販店都以六萬元來販賣冰箱,如此何必打破現狀呢?其他量販店也跟著導入最低價格補償制,成為無法改變賽局結構的工具。

完全無法再丟入新策略或改變賽局結構的現狀,這就是一種安全的均衡狀態,這種狀態稱為「默契性聯合」(tacit collusion),雖然沒有正式的協議,但以沉默性的談合接受目前的獨佔價格,所有業者不但沒有出現流血戰爭,反而因此增加利潤,首次提出這個策略的人,因而得到許多褒獎,但這種稀世妙計也在二○○四年時走到了極限,這就是後面會提到的「囚徒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