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明哲(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兼台大副校長)

企業競爭力若只靠個人睿智,
人才跳槽,企業反而遭受雙倍損失,
培養群體智慧,才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礎

這個世紀是個知識管理的世紀,知識的創造、使用,完全在於人才。國家與國家,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在於資本額和自然資源的多寡,而是在於人才的良窳,在統計上,人才的分布是常態分布,人多的國家,頂尖的人才也多,以中國而言,十三億人口中的前萬分之一的人才,就有十三萬人,因此似乎大國在知識經濟下占盡優勢。

而且知識經濟另一個特徵是規模化(Scalable),知識複製的成本極低,規模愈大,平均成本愈低,大國更有機會實現知識的潛能,因此大國特別適合知識經濟。

但事實上,世界上有經濟實力的國家,並不都是大國,除了美國外,大國並不是經濟強國。可見徒有頂尖人才,並不能保有強國的地位。

既然上天是公平的,每個國家國民的IQ是常態分配,為何有的國家強盛?有的國家衰弱?IQ代表的是人民的基本素質,強盛的國家投資於人民的教育,將IQ一百的知識充實到極致,也能發揮較高的效用,再不然設計典章制度,將素質沒有那麼好的國民也能發揮所長。

例如美國一般民眾的數學能力不佳,美國的零錢又很複雜,有二十五分錢的硬幣,在一般商店找零錢時,數學不好的店員自然速度慢,降低生產力,但是美國的超級市場,都有自動找零的機器,從收銀機自動跳出該找的零錢,因此數學不好的店員也可發揮一般人的生產力。對於高級人才的投資美國更是不遺餘力,長春藤大學平均每個學生的投資是十五萬美元。除了投資本身的高級人才,美國以工作吸引全世界的人才到美國工作。優良的典章制度、對人才的投資、吸引外國高級人才,是美國強盛的關鍵,新加坡、香港也是採取同樣的策略。

企業也是一樣,只有頂尖人才,並不能保證能在市場上勝出。關鍵是如何將個人智慧轉成群體智慧(Groupware)。對於管理而言,群體智慧就是公司的共同的知識,這會落實在公司的制度,標準作業程序(SOP),常規(Routines)上。這些群體智慧最後就形成了企業在市場上產品、客戶服務的競爭力。企業的競爭力如果只靠人才個人的睿智,人才跳槽,企業反而遭受雙倍損失:喪失人才,和人才為對手所用。因此培養群體智慧,而不是挖角,才是企業競爭力的基礎。

台灣只有兩千三百萬人,論個人智慧,台灣無法和大陸、印度相比,國家競爭力比的是群體智慧,包括企業的群體智慧和國家的群體智慧。但我們對於典章制度,高級人才培養均力有未逮,對於需要個人智慧的產業(例如軟體),如果台灣還是堅守鎖國政策,對於引進高級外國(包括大陸)人才橫加阻撓,台灣的競爭力是無法提升的。(本文作者為台大國際企業學系教授兼台大副校長)

【本文摘錄自《天下雜誌》391期2008/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