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時候總認為聰明的人容易成功,成功也一定屬於聰明人。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小時候的成功就是考第一名。 |
幫老朋友一個忙的想法,心想等到校務上了軌道,就返回台灣繼續寫作。既有這想法,選人的時候刻意找了一個儲備幹部,此人陸軍官校畢業,比我年輕三歲,體形壯碩,頗有「訓育處處長」(我在這兒的職稱)的外形 。 我心裡的想法是,一年以後合約期滿,就讓他接我的職務,同時轉任公司正式職員。至於轉任以後的階級,我的建議是經理(我不是老闆,只能建議)。 試想,這是一個一萬三千名員工的公司,想要從最基層的員工升到經理,需要耗費多少時日、吃多少苦!而他只要一年,便能夠一步跳到經裡,這不是老天賜給他的機運嗎? 很可惜,機運來了,他卻沒能看出來,沒搞好人際關係,最後只好請他走路。 有一天當他年老,或許會因一事無成而抱怨老天不公。然而,事實真正如此嗎? 至於能力,那是天註定,後天能夠改變的有限。 發明家之父愛迪生曾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我不知這話是對或錯, |
假如是對的,我要說那百分之一的靈感才是成功的關鍵。畢竟,願意付出百分之九十九血汗的凡人比比皆是,但是擁有那百分之一靈感的天才少之又少。 你大可不必因為我的觀點而灰心喪志。別忘了,擁有那百分之一靈感的天才「少之又少」。平凡的你我,競爭的對手絕不是那少之又少的天才 ,就好像我們不會和愛迪生比發明,和愛因斯坦比物理,和莫札特比作曲 ……。我們的競爭對手都是和你我差不多IQ的芸芸眾生。 和IQ一般的普通人比誰成功、誰失敗,的確,比的是「誰努力」。 誰努力的關鍵是什麼? |
是後天執著、始終如一的付出,也就是每個人的「個性」。 什麼是個性? 個性是人們「持續」、「穩定」的心理和行為特質。有的人軟弱,有的人強硬;有的人急性子,有的人溫吞吞;有的人遇難則退,有的人愈挫愈勇……。 別把個性只看成是一個人的脾氣 ,實際上它決定了人們努力的程度和求知欲。 例如我那位當董事長的朋友,擁有不服輸、不願受人控制的個性。由於不服輸,努力程度必然超越常人;由於不願受人控制,便把開業的相關法令規章研究得一清二楚,求知欲強得令人咋舌。 很久以前就聽過「個性決定命運 」這說法,心裡有點懷疑。如今進入社會,看得人越多,感受益發強烈||人生的成敗不是決之於聰明才智,而是個性。 當然,不是說聰明才智不重要,而是它不是決定勝敗的關鍵。 容我做個武斷的比喻:每一百個人當中有三、四十個聰明人;這些聰明人中間具備成功者個性的,可能不到一個。 |
明白嗎?聰明人比比皆是,具備成功者個性的少之又少。 稀罕的是個性,不是聰明才智。 為什麼感受這麼強烈? 我試問自己,聰明才智不輸那位董事長朋友。如今近距離看他為人處事,深深感覺我不如他。也非常肯定 ,假如我在他的位置||遭受相同的壓力和阻礙,嘿,我早就心生「不如歸去」的想法;而絕不會像他那般的拚命、那麼的頑強。 個性實在太重要了,它幾乎決定了人生的成敗。 個性如何而來? 主要是後天環境長期塑造形成。 試想,陳水扁的父親若是連震東,今天的陳水扁會是什麼樣的個性? 反過來,連戰若是出生在貧民之家,今天的他又會是什麼樣的個性? 除了環境,如果有非常的意志力,也能夠改變自己的個性。 例如我三十五歲之前的個性是好動、外向、愛熱鬧、靜不下來、不讀書。而後因立志寫作,才開始強迫自己讀書,也慢慢遠離喝酒湊熱鬧的飯局。一開始很不習慣,甚至感到寂寞難過,但是日積月累慢慢地改變了自己。如今最怕吃應酬飯,也討厭和一 |
群半熟不熟的人哈啦。若能夠一個人,喝一杯咖啡,靜靜地看一本好書,感覺就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這改變是多久形成的呢? 不是幾天,更不是幾個月,而是好幾年。 人越老,個性越難改變。 人越老,個性表現得也越強烈。 假如你有不健康的個性,趁年輕早點兒改。否則等到老了,想改卻改不了,不單是你痛苦,你的家人同樣痛苦。 黃河 二○○七、五、四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