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管院寓言故事/招式與變化
作者:盧希鵬
我聽過104創辦人楊基寬先生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個少年人學劍,找到一位深山中的老師父,問道:「如果我要練成像你一樣的工夫,需要練幾年?」
師父打量了一下少年人,說:「十年」。少年人繼續問道: 「師父,如果別人一天練劍八小時,我練16小時,可不可以五年下山?」師父搖搖頭說:「不行!那可能要20年。」少年人不解。師父繼續說道:「一個真正的絕世高手,要學會觀察環境的變化,如果你一天練劍16個小時,就只有熟記的招式,將失去觀察與反應的能力,所以需要20年。」
那麼,你一天練劍幾個小時?剩下的時間你是在觀察?還是在睡覺?
【故事的理論基礎】
管理人認為人有兩個腦。左腦強調數字邏輯,右腦強調創意空間,我們的教育太強調左腦忽略右腦,導致台灣產業由製造代工轉向創新品牌時遇到瓶頸。
有一次我到上海演講質性研究,北京大學管理學院戰略所的周長輝所長說我當天演講令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竟然是:「我做研究,但我沒有學過研究方法,我是先會騎車後,才開始學習如何騎車。」因為當天針對歐洲主觀的詮釋主義(Interpretivist)與美國強調客觀的實證主義(Positivist)有一些爭論。我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卻沒有學過研究方法,反而能回歸研究本質,發展自己的方法,思考如何做研究才合理。
過去在考試主導的台灣讀書環境下,我們記憶了很多「答案」,再去思考這些答案要如何去應用解決問題,不正如同這位少年人一般,心中熟記了許多標準招式,但是忘記要如何隨著環境變化而改變招式回應。
台科大管理學院在推動的哈佛案例教學卻不是這樣,我們強調要先徹底分析問題,再提出答案。而且老師的任務是整合大家的答案,而不會批評任何人的想法,因為答案往往沒有對錯,只是不一樣。這種訓練,不正像這位少年人學劍故事般,一個真正的絕世高手,要學會如何觀察問題,也要聆聽別人的意見。
記得有一年有本雜誌的封面標題是「第十名狀元」,報導了許多傑出的人物當初在學校的名次都在第十名上下。考第一名,必須每天練劍16個小時,成為一個只熟記招式的呆劍客。考最後一名,是一個不學習的笨劍客。考第十名,平衡了讀書與觀察,就成為一位靈活的劍客,成功的機率當然也更大。
看了九把刀「那些年」的故事,有一段對白是「如果我不會計算數學log,我相信十年後,我仍然活得很好。」12年國教終於要起跑了,重點是當這一群孩子不用一天練劍16個小時之後,剩下的時間要教什麼,才是真正的問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