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庭生活課,從七歲打下自立基礎
作者/孫曉萍
日本愛知縣安城市立今池國小全體六年級的同學,無論男女生,都要在上「家庭課」時學會用縫紉機,縫出一個簡單的小背包。去京都、奈良畢業旅行時,還要背著自己的作品「亮相」,所以一點都不能打馬虎眼。家庭課,是日本全國小學生,從五年級開始的必修課,而且國高中仍得持續,階段性的為下一代打下生活自立的基礎。
家庭課有四項具體的學習領域:家庭生活與家人、日常飲食與烹調、舒適的服裝與居住、消費生活與環境。翻開五年級的家庭課教科書,第一章要同學回想並記錄,自己在家裡的生活情況,家人為自己做的事。接下來要「增加自己能做的事情」,例如:烹調、縫紉、洗衣服、打掃等,每個單元都穿插許多照片、插畫,生動有趣,不亞於引人入勝的繪本。
家庭課的每一項學習項目,都有具體目標。以烹調來說,國小生必須學會均衡營養,為家人調配、烹調一餐飯;到了國中,難度升高為一天三餐,必須考慮家庭成員有哪些人,一天需要多少熱量?哪種菜單內容符合家人一天的營養需求?
從明治時代就被導入日本教育體系的家庭課,烹調與縫紉一直是主要的內容。近年來因為社會環境的變遷,「增加了消費與環境的內容,」東京都台東區立黑門國小校長藤原孝子指出,教育下一代「比方說,父母辛苦工作維持家計,孩子該如何避免浪費、聰明選購?日常生活中該如何環保?」
至於烹調、洗衣、縫紉,為什麼一定要由學校來教?「現代的母親太忙,很難親自教,」藤原校長認為,「為了避免有些家庭教,有些家庭沒教,學校有義務提供良好的教育給所有的孩子」。
在國小五年級學習「家庭課」之前,一、二年級的「生活課」,可說是培養日本小學生「生活力」的第一步。比起歷史悠久的家庭課,生活課新設不到二十年。日本文部科學省認為有生活力應是二十一世紀日本教育的重要方向,因此於1989年修改學習指導要領時,決定從1992年起,增加「生活課」。生活課的學習目標是,透過具體的活動與體驗,讓下一代關心社會、自然與自己的關係,學習生活所需的習慣與技能,培養自立的基礎。
愛知縣安城市立今池國小一年級新生的「生活課」,要跟著老師到校內各處「探險」,了解學校有哪些人,為大家做什麼事;還要跨出校園,到社區探險,認識學校周圍的環境。他們的教室窗外放著一排花盆,那是五月中大家播種的牽牛花。他們觀察牽牛花的成長、畫圖做筆記,這是生活課的重要活動。
「透過生活課,希望小朋友了解自己受到許多人照顧,帶領小朋友認識自己與周遭環境、自然與社會的關係,」藤原校長說。生活課還要培養好的生活習慣,例如見人會打招呼、會打掃、注重服裝儀容、擺好鞋子等,為小朋友打下自立的基礎。
日本小學非常注重生活小細節,全力準備好生根發芽的土壤,來打造學生的生活力。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第13期〈生活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