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策略?

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創辦人布魯斯.韓德森(Bruce Henderson)曾寫道:「策略是謹慎尋求一項行動計畫,以發展企業的競爭優勢並且進一步提升。」他繼續指出,從差異中可以找到競爭優勢,「你與競爭者的差異,就是你優勢的基礎所在。」韓德森認為,如果兩個競爭者使用相同的方式經營,就不可能共存,他們一定要區隔自己,才可以生存。「每一個人都要相當與眾不同,才有獨特的優勢。」例如,同一條街上,有兩家男性服飾店,一家賣的是正式服裝,另一家賣的是休閒服,或許可以共存共榮。但是,如果兩家店賣的是同樣的東西,同樣的價位,其中一家就會消失。更可能的情況是,透過價位、產品組合或氣氛來區隔自己的那家店,生存的可能性比較大。哈佛商學院教授麥可.波特(Michael Porter)也贊同,「競爭策略是關於差異性,亦即,要刻意選擇一套不同的活動,提供一套獨特的價值組合。」請看以下的例子:

●西南航空不是靠模仿競爭對手,才成為北美最賺錢的航空業者。它是以相當獨特的策略來區隔自己,它的策略特色包括:低票價、更多航班、點對點服務,以及令賓至如歸的服務。

●eBay為賣方和買主創造了全新買賣方式:線上拍賣。公司創辦人的目的是提供和分類廣告、跳蚤市場和正式拍賣會相同的服務,只不過它讓買賣更為簡單、有效率和無遠弗屆。

●豐田發展汽電混合引擎Prius車的策略是,在一個重要的汽車買家市場區隔內創造競爭優勢,這個市場區隔就是想要具有環保、節省能源、或是最新型汽車工程設計的客戶。該公司也希望,與Prius相關的學習累積,可以讓它在日後潛力雄厚的環保科技市場中領先。 

策略的基礎可能是較低成本、技術創新或是營業焦點較精確。我們也可以從策略定位來了解策略。波特已經假設,策略定位是從三個有時會重疊的來源出現:

●以多元化為基礎的定位。在此,公司會從業界提供的一套廣泛產品∕服務項目中,選擇範圍縮小的產品∕服務項目。如果它比競爭對手更快提供產品∕服務項目,而且品質更好、價位更低,它就可以利用這項策略獲得成功。例如:星巴克提供特級咖啡產品,而且營業地點都設在最便於潛在客戶前往之處,它不提供早餐或是賣三明治,客戶到處都可以買到它的產品,它的重心放在咖啡。

●以需求為主的定位。波特指出,依循這個方法的公司,目的是要服務一群特定客戶的大部分需求,這些客戶可能對價位很敏感,需要高度關注和服務,或是想要特別為自己量身打造的產品或服務。例如:USAA是一家金融服務公司,主要的訴求對象是現役軍人和退休軍人及其家眷,服務這群客戶數十年之後,USAA了解這些人在銀行、保險和退休上的獨特需求,同時也知道如何處理一項現況:軍人經常從某個基地調到另一個基地,或是在全球各地調來調去。

●以接近客戶為主的定位。有些策略可以根據「客戶便於上門」來設定基礎。比方說,連鎖量販店可能專門選擇在低收入地區開店,這樣可以減少來自郊區購物中心的競爭,此外,它鎖定的低收入客戶大多沒有汽車,量販店地點愈近,愈方便他們購物。相反的,也有連鎖店是沿著美國高速公路系統開設餐館∕禮品店,專門訴求出門在外的人。它的網站甚至包含「旅行計畫」,指出沿著任何往來道路上的所有分店位置。

你為了取得競爭優勢而擬定的策略是什麼?這個策略可以讓客戶將注意力從競爭對手那裡轉移到你們公司,進而使公司有市場區隔嗎?這個策略是否將新客戶吸引到市場中?是否能給公司提供明確的優勢?

當然,只為不同而不同,並無法讓企業永續經營。你的策略除了必須區隔自己,也必須提供價值。此外,客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來定義價值:價格較低、更為方便、更加可靠、更快送貨、更具美感吸引力、更容易使用。客戶認同的「價值」清單相當長,請想想你的策略真有鎖定要提供的價值嗎?

擬定策略的步驟

如果你對擬定企業策略沒有太多經驗,別灰心喪志。大多數經理人都有相同的情況。這不是日常活動,有些公司沿用相同的策略多年,只有在策略顯然過時的時候才加以修正。即時到了那個時候,許多公司也會找策略顧問來代勞。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克里斯丹森就曾經說過,在大多數公司,策略思考並不是經理人的核心能力;「主管是靠一再處理問題來磨練管理能力,但是改變策略通常不是經理常面臨的任務。企業一發現某些策略有效用,就會想要使用它,而不是改變它。因此,大多數管理團隊不會培養出策略思考能力。」

如果你沒有練習擬定過策略,以下是你可以遵循的步驟。這些步驟包含檢視組織內外,因為企業要服務的市場是在外部,但讓策略發揮功效的關鍵卻在內部。

第一步 從外部觀察以指出威脅和機會
在策略最高層次,策略產生和外部環境有關,以及與如何分配組織財務、人力和產能資源,以創造可觀的優勢有關。但外部環境總是有威脅存在:比方說新競爭者、人口結構改變、可能讓你中斷貨源的供應商,可能會削弱企業基礎的替代產品,以及可能會降低客戶付款能力的總體經濟趨勢等。

尤其,企業最可能面臨競爭者的威脅,因為競爭者能夠以超低的價格生產出品質相同的商品,或是以相同的價格生產出品質更好的商品。策略必須能夠應付這些威脅,而外部環境也提供機會:像新問世的科技和有待開發的市場等等。

策略家的首要工作,就是仔細觀察外部環境,看看有沒有威脅和機會。你可以利用下列工作來完成這點:

●召集主管、部門經理和有獨特見解的個人組成團隊,要他們指出新的威脅和機會。同時避免讓自以為是或是安於現狀的人加入這個團隊。
●蒐集客戶、供應商和產業專家的意見,這些外部觀點有時候影響很大。

有些公司,特別在科技界,會徵召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合作,向外觀察市場、競爭者和技術發展。他們的任務是找出可能危及目前業務的任何因素,或是指出公司應該遵循的新方向。

策略家應在公司內外進行觀察,並且提出下列問題:
●我們在經營企業時必須面對的經濟環境為何?它的變動如何?
●我們組織的能力如何?這些能力能讓我們擁有優於競爭者的優勢嗎?
●哪些資源支援或限制我們的行動?
●我們眼前有哪些機會可以進行有利的行動?與不同的機會和潛在的行動路線相關的風險有哪些? 

第二步 在內部觀察資源、能力和實務
資源和內部能力可能會限制企業在策略上的選擇,這對具有許多員工和固定資產的大型企業更是如此。這樣做也是正確的。如果你們公司缺乏必要的資金和人員專業技術來利用策略,那就算你擬好策略,想要在電子產業中發掘未被開發的市場,這個策略也不一定可行。同樣的,假設你的員工一直是聽命行事,那麼,要求員工像企業家一樣行事的策略一開始就會注定失敗。

這些內部能力,特別是有關人員的能力相當重要,而且往往被策略家所忽視。除非擁有適當人員和資源為後盾,策略才可能成功;而且這些資源要妥善配合策略。

第三步 對因應威脅與機會的策略進行思考
克里斯丹森主張,策略團隊首先要將他們所發現的威脅∕機會排定優先順序(他稱之為競爭的「驅動力」),然後在廣泛的範疇內逐一討論。如果你遵循這個建議,並且發展出因應這些威脅∕機會的策略,請務必執行下面幾件事:

●建立許多替代方案。做事的方式有很多種。在某些情況下,可以集合兩種不同的策略之精華,讓重新創造出來的策略更為強大。
●檢查所有的事實,並且質疑所有的假設。
●有些資訊一定會有不足之處。決定你需要哪些資訊,以進一步評估一項特定的策略,然後再取得資訊。
●請就你所知最有才智的人提供主要策略選擇,然後審查這些策略。這樣做可以讓你避免策略團隊內的「群體迷思」(groupthink)。

第四步 在支援策略的活動中建立良好的「整合」
波特已經說過,策略不只是為了贏得顧客所擬的藍圖;它也關乎將活動整合到一個鏈,這個鏈的鏈結相互支援,而且可以用來封鎖模仿者。他曾用西南航空公司來說明他的「整合」(fit)觀念。

西南航空的策略是以快速的「整備續航時間」(turnaround)為基礎。快速的整備續航時間意味著西南航空能夠快速起飛,並且更充分利用其昂貴的飛機資產。並又可進一步支援它提供給客戶的低價位、高便利性的價值主張。因此,這些活動彼此相互支援,並且支援更高層的目標。

波特指出,這個目標又進一步受到其他關鍵活動的支援,其中包括積極而有效率的登機門服務人員和地勤人員、不供餐政策、無轉機行李運輸,這些活動落實了整備續航時間的精簡要件。波特寫道:「西南航空的策略包含了一整套活動制度,而不是片段活動的集合。它的競爭優勢,來自其活動彼此整合和強化的方式。」

第五步 建立一致性
一旦發展出令人滿意的策略,你的任務就已經完成了一半。剩下的另一半任務,是在組織人員和活動以及其策略之間建立「一致性」(alignment)。

一致性是條件,在此條件下,每個層級的每一位員工都要了解策略,並且了解本身在落實策略上所扮演的角色。一致性的功能相當強大。顧問喬治.拉博維茨(George Labovitz)和維克多.羅桑斯基(Victor Rosansky)曾經寫道:「想像一下,在組織中工作時,從高層主管到新進人員,大家都了解這個產業、了解公司目標和目的。想像一下,在部門中工作時,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對公司的業務策略要如何做出貢獻。」這就是一致性。身為經理人,你在建立一致性方面扮演兩種角色: 

(1)溝通。你必須協助成員了解策略以及他們的工作如何對策略做出貢獻。你想要創造的情境是:即使最基層的員工也可以侃侃而談組織的目標,並且解釋他們每天做的事會如何契合組織的目標。
(2)協調工作程序。你必須使成員的活動與企業的策略目標一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