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知道自己的長處和價值杜拉克

  未來的勞動人口中,有愈來愈多人必須「自我管理」,大多數的知識工作者尤其必須這麼做。他們必須讓自己適才適所,做出最大的貢獻,也必須學會自我發展。他們同時必須學會在可能長達五十年工作生涯中,保持年輕和活力,並因應變遷而改變自己做事的內容、方式和時機。
  在目前的年代裡,雇用機構的壽命可能比知識工作者的職場生涯還來的短。就算知識工作者儘量延後進入職場的時間,好比說,一直在學校待到將近三十歲取得博士學位,但以目前已開發國家的國民平均壽命來看,知識工作者應可活到八十多歲。所以,他們可能繼續工作到七十五歲之後,雖然有時只是兼差。換句話說,平均工作生涯可能長達五十年。但是,成功企業的平均預期壽命卻只有三十年──以目前這種劇烈變動情況,很可能還沒法維持那麼長。
  因此,愈來愈多工作者,尤其是知識工作者,會比自己的雇用機構更長壽,所以他們必須做好準備,迎接一種以上的工作、職務和職業生涯。現在,就連資質普通的平庸之才,也必須學會自我管理。

我的長處何在?

  大多數人都自以為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其實往往並非如此。人們通常比較了解自己不擅長做什麼──即便如此,在這方面錯的還是比對的多。然而,唯有發揮所長才能有績效。我們不可能把績效建立在自己的短處上,更不用說是那些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上。
  不過幾十年前,對大多數人來說,知道自己有什麼長處根本不重要。因為,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就注定做什麼樣的工作。佃農之子還是佃農,如果不擅務農,作物就會歉收。工匠之子也是工匠,以此類推。但現我們可以有選擇。因此,大家必須了解自己的長處,才能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
  要找出自己有什麼長處,只有一個方法,就是「反饋分析」(feedback analysis)。當你做出重大決定、採取重要行動時,先把預期成果記下來。九個月或一年後,再把實際成果和預期做個比較。到目前為止,我已經連續十五到二十年採用這個方法,每次的結果都令我驚訝。凡是利用過這項方法的人,也都有驚人的收獲。
  這種簡單的程序能讓你在短短兩、三年內,就知道自己的長處在哪裡──這正是自我了解的重點所在。此外,反饋分析也能告訴你,你在哪裡未充分發揮所長而沒把事情做好。它也會指出,你特別不擅長或根本無法做的事是什麼。
  對於個人不擅長的部分,不必浪費力氣去做改善。我們應該專心做好自己擅長而熟練的事。要讓自己由一竅不通進步到普通水準,遠比由精通進步到卓越還更花心力。但是,大多數人,還有大多數的老師和組織,卻都只專注於讓不稱職的生手能達到中下程度的表現。與其這樣,不如利用這些精力、資源和時間,把原本幹練的好手培養為卓越的明星。

我的做事方式如何?

  對知識工作者來說,「我的做事方式如何?」跟「我的長處何在?」同樣重要。事實上,「我的做事方式如何?」這個問題可能更重要。令人驚訝的是,知道自己「如何」把事做完的人寥寥無幾。相反地,大多數人甚至不知道,每個人在工作和做事方式上各有不同,因此工作和做事時並未能運用適合自己的方式,結果當然沒有績效可言。
  就像每個人的長處不同,每個人的做事方式也不同,這跟個人特質有關。不管這種特質是與生俱來或後天養成,總之一定是早在進入職場前就已形成。個人做事方式是既定的,就如同個人擅長或不擅長做什麼也是既定的。我們可以對此做些調整,但卻不可能去改變。個人在發揮所長時能產生成效,同樣地,採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做事時也能有成效。
   反饋分析能指出個人做事方式的不當之處,但卻很少能分辨出箇中原因。不過,要找出原因通常並不難。只要有過幾年工作經驗,個人就能很快回答「我的做事方式如何?」因為,個人如何能在工作上收到成效,常取決於一些人格特質。
  要了解自己的做事方式,首先要知道自己屬於閱讀型或傾聽型。不過,很少人知道有所謂閱讀型或傾聽型之分,也不知道兼具兩種特性的人非常少。至於知道自己屬於哪一型的人,就更寥寥無幾。不過,我們可以從一些實例中看出,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其實對自己相當不利。
  要了解自己的做事方式,也必須知道自己如何學習。這方面的情況可能比前一項還糟。因為無論是哪裡的學校,都認為正確的學習方法只有一種,而且適用於每個人。
   在此,我要舉些實例,讓大家了解適合每個人的學習方法其實各有不同。
  貝多芬身後留下相當多的筆記本。但他自己表示,他在作曲時從不看這些東西。有人問他:「那你為什麼隨身帶著筆記本?」據說貝多芬是這樣回答的:「如果我沒有立刻記下來,馬上就會忘掉。如果我寫在筆記本上,就永遠不會忘,所以也根本不用再翻筆記本。」
  學習方法有很多種。有些人像貝多芬一樣,要寫許多筆記。但通用汽車創辦人史隆(Alfred Sloan)卻從不在會議中記下什麼。有些人要透過聽自己說話來學習;有些人透過寫來學習;有些人則透過做來學習。
  我曾經針對一些美國大學教授,進行一項非正式調查,他們都曾出版過廣受歡迎的學術書籍。結果我一再聽這些教授提起:「我從事教職的原因是要聽自己講話,因為這樣我就可以把它寫下來。」
  事實上,在所有自我了解中,這是最容易獲得的一部分。當我問人:「你如何學習?」大多數人都知道答案。但是,當我接著問:「你曾經根據這些認識採取行動嗎?」做到的人少之又少。其實,「根據所知採取行動」是績效的關鍵;不這麼做,就等於注定沒有績效可言。
  所以,「我的做事方式如何?」和「我如何學習?」是個人必須自問的兩大問題。要做好自我管理的人,當然還得問其他問題,例如:「我可以跟人合作愉快嗎?還是獨立作業會好些?」如果你發現自己可以跟人合作愉快,就再問自己:「在怎樣的關係下,我可以跟人合作愉快?」
  有些人是很好的團隊成員,有些人則適合當教練和指導員,但有些人就是不懂得如何教導別人。
  要了解個人的做事方式,還必須知道個人在壓力下能否有好表現,或者個人只有在高度結構化且可預期的環境下,才能表現良好。另一項特質是:個人適合在大組織或小組織中工作?有不少人在奇異電器或花旗銀行這種大組織裡做得很好,但是,換到小公司時卻變得一無是處。也有很多人在小組織中表現傑出,換到大組織後卻毫無成績。
  還有另一個重要問題:「我該擔任決策者還是顧問的角色,才能創造良好的成效?」許多人擔任顧問時,有相當好的表現,但卻無法承受決策的負擔和壓力。相反地,許多人需要借顧問之力強迫自己思考,但之後卻可以迅速、自信而勇敢地做成決策,並採取行動。
  附帶一提,這就是組織中的第二把交椅被提升為最高主管後,常常會失敗的原因。一些最高主管常讓親信的左右手擔任第二把交椅的顧問職務──他們在這項職務上也表現傑出。但是,當這些左右手被擢升為最高主管後,常常無法表現得跟以前一樣好。因為最高主管得負責決策,這些人知道該做什麼樣的決定,但卻無法擔負起做決策的責任。
  所以,我們得出的行動結論就是:別試著改變自己,因為這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請努力改善自己的做事方式。對於那些不適合你表現的工作,就盡量敬而遠之。


我的價值是什麼?

  為了做好自我管理,我們最後還得知道:「我的價值是什麼?」
  組織必須有價值,個人也一樣。要能在組織中發揮效能,個人價值必須與組織價值相容。雖然兩者毋需完全一致,不過也必須相近到可以並存。否則,組織成員就會感到受挫,也無法產生成效。
  個人長處和個人做事方式之間,極少會出現衝突,兩者常是相輔相成的。但有時候,個人價值卻會和個人長處相互矛盾。個人做得好、甚至非常好的事,或許跟本身的價值體系不符。因此,對個人來說,這些事情根本就不算什麼貢獻,不值得投入自己的時間。
  在此,我要再舉自己為例:許多年前,我也曾在長處和價值間做過取捨。一九三
年代中期,我在倫敦是位相當傑出的年輕投資銀行家,這顯然是我的長處所在。但是,我不認為當個資產經理人能有什麼貢獻。我體認到,「人」才是我的價值重心。而且,就算再有錢,死後還不是兩手空空。於是在經濟大蕭條的年代,雖然沒錢、沒工作,也不知前途何在,我還是選擇了辭職──這是個正確的決定。
  換句話說,價值應該是最終的檢驗標準。

我適合做什麼?

  「我有哪些長處?我的做事方式如何?我的價值是什麼?」回答這三項問題後,大家應該能判定自己適合做什麼,尤其是知識工作者更應有清楚的體認。
  不過,大多數人初入職場時,還無法做出這種決定,也不該在那時候就做決定。
  但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大家就應該決定自己適合做什麼。不然的話,也該了解自己「不適合」做什麼。知道自己在大組織中沒辦法有好表現的人,就應該學會不要再到大組織任職。知道自己不是決策者的料,就該學會向決策性職務說不。
  在知道如何回答前述三項問題後,大家也能在面對機會、職務和工作時說:「是的,我可以做到。但我想要採用這種方式、這種架構,而且有這些關係。在這段時間內,你應該可以期望我達到這樣的成效,因為我就是這樣。」
  成功的事業生涯不是「規畫」出來的。了解自己的長處、做事方式和價值,能為機會預做準備,這種人就能擁有成功的事業。只要知道自己適合做什麼,就算普通人──工作努力但能力平凡──也能有傑出的績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的頭像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wcjcpr96的部落格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