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2年1月號 【中文章名】餐桌上的風險 【外文章名】The Risks on the Table 【作 者】霍普金 ( Karen Hopkin ) 【譯 者】黃榮棋
知識分類:生命科學
在美國的超級市場裡,半數以上食品都含有基因改造過的成分,這些食品已經證實可以安全食用了嗎?
德州的烈日下,一個農夫蹲在田裡收割芹菜,準備把它送到市場。當晚,他的前臂突然長滿紅色的水泡,疼得不得了。禍首正是芹菜。這種芹菜是新近開發出來的,能抗病害;意外的是,它會製造一種引起皮膚嚴重過敏的化學物質。
這種毒芹菜是用傳統育種方法培育出來的。但是反對基因改造食物的人擔心,利用DNA重組技術將外源基因(通常取自細菌)剪接到食用作物裡,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風險顯然很高,但基改食物已在許多國家販售了。在美國,超級市場中估計約有60%的加工食品,從早餐穀片到清涼飲料,都含有基改成分,尤其是大豆、玉米或菜籽油,甚至新鮮蔬菜。
反對者舉出幾個憂慮的原因。也許植入基因所製造的蛋白質,對人體有直接的毒性;也或許植入基因會改變作物的生理功能,使營養成分降低;或者植物原有的微量天然毒素,含量因此提高。另外,基改作物合成的蛋白質,也可能引發過敏反應。
2000年,含有蘇力菌(Bt)基因、可製造殺蟲毒蛋白的「星連」玉米,被拿去當墨西哥玉米餅、玉米片的原料,大家最擔心的就是過敏。在這種玉米尚未商業化之前,美國官員已經看到一些蛛絲馬跡,顯示該玉米製造的Bt蛋白質可能會引起過敏反應,因此只准當作動物飼料,不能製成人的食品。美國官員正在調查因食用含有星連玉米的食物引發過敏的索賠案,不過某個科學諮詢委員會已經斷定,那些產品中Bt蛋白質的含量很低,實在不可能引發過敏。
支持基改食物的人也提出辯護。他們認為,把精挑細選的基因植入作物中,才是安全的做法;若以傳統育種方法讓不同品系的作物雜交,等於一次植入幾千個基因,風險一定較大。基改作物的原意是降低有毒農藥使用量,以期減少人們接觸化學物質的機會,間接有益健康。更直接的則是目前正在研究的,利用基因工程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並使這些作物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這對開發中國家普遍營養不良的人民來說,更是一大福音。
支持者還指出,每一種基改作物都經過徹底檢測,唯恐對健康有不良影響。雖然針對個別作物的研究並不多,但是製造商都做過廣泛的分析,因為法律規定,他們有義務確保販售的食品符合聯邦政府的安全標準。過去廠商在產品上市前,會主動將檢測結果送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但2001年1月,管理局公布了新的規定,強制廠商必須做檢測。
製造商通常一開始就比較同一品種的基改作物和傳統作物,以確定植入的基因不會明顯改變作物的化學組成與營養價值。如果植入的基因所製造的蛋白質是唯一檢驗出來的差異,那些蛋白質就要做毒性檢驗,以數千倍於人類可能的食用量,拿來餵食實驗動物。如果植入基因造成農作物多方面的改變,那麼檢測者就會拿整株基改植物餵給實驗動物。
為評估基改作物引發過敏的可能性,研究人員會檢驗該基因所製造的蛋白質化學組成,並與已知的五百多種過敏原比對;若是化學結構類似,就有引發過敏的可能。此外,還要模擬胃中環境,以酸液處理蛋白質;大多數過敏原都相當穩定,酸處理後毫髮無傷。最後,檢測者還須考慮蛋白質的來源。服務於澳洲科學工業研究院的希金斯說:「絕不容許花生的基因跑到草莓裡。」因為有太多人對花生的蛋白質過敏。
目前看來,這套檢測系統運作得還不錯。檢測結果顯示,星連玉米可能含有人體過敏原(因此只准當動物飼料),其他也有些產品不得上市,像是含有一種巴西堅果蛋白的大豆。羅特格斯大學生物分子研究所所長戴伊說:「我不知道有任何證據顯示,市場中有任何產品是不安全的。」
不過安全檢測系統並非萬無一失。舉例來說,基因改造作物往往無法製造足夠的外源蛋白質,以提供動物實驗所需,研究人員只好用細菌來大量生產該蛋白質。然而,植物製造的蛋白質,就是人們會吃進肚子裡的那種,也許與微生物製造的有少許差異,理論上,這些微小的差異就可能影響評估結果。而且以整株基改作物餵食實驗動物,也受限於餵食的份量,一旦飼料比例沒控制好,就會造成營養失衡而影響實驗結果。1999年有份報告指出,基改馬鈴薯中的外源蛋白質,會使實驗鼠腸道內襯發生病變;這份報告受到許多學者質疑,部分原因即上述的失衡問題。
除了這些安全上的考慮,有些批評者擔心基改食物會有更難以察覺的危害,例如加速病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科學家改變植物的基因時,會先將選定的基因與一段「標示基因」連結在一起,才好確定哪一株植物已經接受了該基因。通常這些標示基因可提供抵抗抗生素的能力,使植物細胞不會被抗生素殺死。然而,可以抵禦抗生素的病菌愈來愈多,已經是個棘手的問題,萬一在消費者的腸子裡,基改食品的抗藥基因不知怎的就進入細菌中,無異使問題雪上加霜。
據說這種抗藥性轉移的機率非常小,德國達木士塔技術大學生化所的卡森就說:「這比連中三次彩券的機率還低!」但為了平息大眾疑慮,在未來五年內,還是可能會逐步淘汰抗生素抗藥基因的使用。
同時,基改作物的安全檢測大多是由製造商自己進行的,這令許多消費者不安。內布拉斯加大學食品科技系系主任泰勒坦承,有些人也許會對這種球員兼裁判的做法不以為然。但是,他問道,除了製造商,誰又該負起這個重責,以及檢測的費用?「我寧可讓廠商花錢,而不是政府使用我的納稅錢。」他補充,「我才不管我們討論的是腳踏車還是基改玉米,保證產品安全是廠商的責任。」毫無疑問,關心此事的科學家與民眾會繼續監督,讓廠商非好好做不可。 (本文出自SA 200104) |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