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
壹、 前言
我們每日浮沉於資訊橫溢的洪流中,人人都渴望遇見一個簡單的架構、可以觀察的趨勢,但混亂、急促的世局,讓我們每日渾渾噩噩,無法跳脫過去慣性的思維。那麼,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我們如何從眾聲喧嘩的龐雜資訊裡,抽絲剝繭預見未來?這就是本書的目的:為渴望「洞燭機先」,架構清晰的觀念,拋棄不合時宜的心態,掌握全球未來新趨勢。
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Mind Set! Reset Your Thinking and See the Future》,是奈思比整理自己多年的趨勢觀察經驗,告訴讀者如何建立11個定見、如何應用這11個定見運用在資訊收集、分析判斷,與預測未來趨勢。
貳、作者簡介
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
被譽為當代趨勢大師的約翰‧奈思比,著作頗豐,而且都極具影響力。他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大趨勢》(Megatrends)於1982年問世,高踞《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超過兩年,銷售超過900萬冊,其後出版的《2000年大趨勢》、《全球弔詭》、《亞洲大趨勢》,也同樣引起極大迴響。
奈思比生長於美國南猶他州,一個栽種甜菜的摩門教聚落。從海軍陸戰隊退役後,他返回校園繼續求學,獲得哈佛大學與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學位。曾經當任甘迺迪總統時期的教育局副局長、詹森總統任內的白宮特別助理、IBM公司董事長特助。
奈思比接觸亞洲的時期頗早,1967年離開IBM公司後,旋即被泰國皇室聘為顧問;同年,他抵達台灣學習農業經濟,日後又獲聘為著名的吉隆坡「策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首位非亞裔學者。他目前執教於南京大學,周遊各國演講,已榮獲15個名譽博士。
叁、主要內容
本書分為兩篇。第一篇,奈思比提出兩個重要觀念:
(1)不是每件事,都要求正確無誤:我們若是心懷這種態度,不論是在商業活動或是個人生活,都可以讓自己如釋重負,勇於接受新挑戰。這是一種支撐創意想像的思維,能讓我們勇於突破現狀,不論當下的情況是如何艱鉅困頓。
(2)別走得太快了,別人都不知道你在何處:聽起來很淺顯,但實際的狀況會是知易行難。但是保持了這種心態,不論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事業經營、組織領導或政治運作,等等層面都可以讓眾人了解,你在做什麼與說什麼。
在第二篇,奈思比展現趨勢大師的視野,為讀者撥雲見日,預測五個全球趨勢的未來圖像:1.視覺文化趨勢2.全球經濟趨勢3.中國經濟趨勢4.歐洲文化趨勢
5.軟性科技(改造遺傳基因)趨勢。
書中循序漸進的11種重要的思維模式、積極跳脫慣性心態,轉個念頭,就能洞燭機先看見未來,迎接全球新趨勢。
一、定見1 不是所有事都在改變-不管你蒐集的是什麼資料,在分辨實際與明顯的變化,基本變動與一時流行時請記住,在世界的歷史中,多數事物是不變的。
數不清的報紙、雜誌及24小時新聞頻道,幾乎是把整個地球上的事物全翻過了一遍,鼓吹一切都在變化中。變得這麼多又快,誰能趕得上?沒人趕得上。行動電話透過上網來看電視或來電顯示;一脫衣服,浴缸就自動注水;或是飢腸轆轆時,冰箱門就自動打開,這些只是用另一種方式來做我們要做的事,讓做事更輕鬆、快速、廣泛與持久,但生活的實質並未改變。我們照樣上學、結婚、生子、送孩子上學,儘管所謂的教改吹擂得沸沸揚揚,但基本的學習並未改變。家、家人與工作,是最大的常數。不管你蒐集的是什麼資料,在分辨實際與明顯的變化、基本變動與一時流行時,請記住,在世界的歷史中,多數事物是不變的。
二、定見2 未來就從現在開始-基本變化是各種力量聯合作用的結果,很少會是單一力量的呈現。做決定前,永遠自問是否有足夠的各方力量,朝同一個方向作用。最簡單又實用的一個原則,就是專注於現在,就能預見未來;每一個考量都要根據現在的情況。
如果你想找到世界上的標竿事件,你就得從遠處觀察;你不抽離的話,就會被一時的流行所蒙蔽。趨勢本身不常發生變動,但是定著於其間的一時流行,卻一直會激發變化,「五分鐘熱度」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揭開未來面紗的最佳知識來源是報紙,報紙報導的都是現實情況。許多人都說:「報紙是歷史的初稿,」形容得極貼切。看報紙,就好像先行閱讀百年後的歷史。當然,我們要看的不是個人意見,而是事件的紀錄與結果。
社會上各種社會議題,彼此互相競爭來爭取大眾的注意,以占有議題市場的一席之地。社會同人一樣:一個人在特定時間,只能注意一定數量的問題或議題;正如同一個社會在特定時間,只能處理一定數量的議題一樣。社會對議題的篩選,就集體反應在新聞版面上。
三、定見3 不要輕忽了統計數字-在商界、政界或私人生活中,一旦扯上個人的榮耀,言談與事實間的差距就會愈來愈大。問題不在於聽到的承諾,而在於所隱藏的問題。
統計數字會變化,特別是災害且各方政治力介入時,相關數字改變得更多。當災害發生初期,高或低的死傷數字並不可信,最好是等到可靠消息回報。2005年侵襲紐奧爾良的卡翠娜颶風,最初死亡人數估計高達1萬人,有的媒體報導最後死亡人數能高達10萬人。如今我們知道死亡人數是1000人。人類的天性,往往就是將資訊扭曲成自己想要的結果。
四、定見4 盡情想像,別怕出錯-不會擔心分析稍後會被證明是錯誤的。只有在不需要瞻前顧後時,才能盡情想像,提出趨勢的看法。
許多人都嘗試去解釋愛因斯坦的天才。哈佛智商專家賈德納(Howard Gardner)相信,愛因斯坦發現了這麼多的大自然祕密,是因為他從未失去赤子之心,並稱他為「恆童」。當然,愛因斯坦並不擔心他的理論會不被認同。他在1911年寫信給他的同事朱立爾斯(William Julius)提到:我相當清楚自己的理論是建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我所選擇的道路可能是錯誤的,但不試怎會知道呢? 如果你覺得就快要有重大發現時,一定會急於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但鞭策愛因斯坦的是他那想發現的熱情,而不是要證明自己是對的。 幾十年來,大家幾乎公認潰瘍是因為壓力、抽菸與飲酒所造成。但兩位澳洲醫生華倫(Robin Warren)與馬歇爾(Barry Marshall),他們認為潰瘍是由當時尚不為人知的一種菌株所造成。 1983年,馬歇爾以抗生素成功治療潰瘍患者。2005年10月,華倫與馬歇爾醫生,因為發現潰瘍菌,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總共花了十年多的時間,醫界才接受以抗生素取代抗胃酸藥物來治療潰瘍的理論。想想醫界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所投入的成本與精神有多大啊!
人人都想證明自己是對的,父母是對的,老師也沒錯,老闆更是英明。我們都見過夫妻大吵大鬧,爭的就是誰對誰錯,但爭議的問題本身往往被忽略掉了。
若是你能拋開偏執,就能感受到正面心態帶來的力量,宛如走在開闊的大地上,視野更廣,行動更自由。
五、定見5 未來就像一個拼圖-事件的片段,無法呈現事實的完整面貌,也不會主動相互連結。我們得找出這些事件的片段,想出來它們會如何連結,會呈現何種圖像。
歷史學家往往以事件的直線序列做為基礎,按部就班地解釋歷史。然而,過去、現在與未來,他們是以交互滲透的方式呈現意義。 天才往往從細節著手,這些細節許多人都看得到,卻無法加以連結。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善於發現與連結的箇中好手。
柏林歷史學家,同時也是馬克思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所長瑞恩博士(Jurgen Renn)一針見血地指出:「許多人說愛因斯坦憑空創造相對論,但其實,他不過是撿現成的罷了。」但這並不會損及愛因斯坦崇高的學術地位。
瑞恩接著說:「問題是,他為何就去撿那個現成呢?說穿了,從來沒有一個時期的物理理論,像愛因斯坦活著的時候那樣百花齊放;但是,沒有愛因斯坦的慧眼,那些隱蔽的理論也是很難被發現的。」
未來,是結合了可能性、方向性、各種事件、曲折過程、進步,與驚奇的集合體。如果我們想預知未來的模樣,那就沒道理把拼圖放在一直線上。我們必須找到互相吻合、交雜與連結的各小塊。是你自己,決定了未來圖像的大或小一。
六、定見6 不要走太快了-如果我們帶著自己的願景跑到太前面,把其他人遠遠拋在後面的話,那我們一切努力將白費。
當新的突破與發明提出,既定的知識被挑戰與質疑時,肯定會出現蜚短流長的妒忌現象。日本人說得直接:「站著的釘子就得挨鎚子打。」 達爾文在1838年發展出物競天擇說。他深信自己的進化論,但也相當清楚物種的嬗變理論與想推翻政府的激進民主分子,有一定程度的關聯性,一經發表恐將引發社會動亂。因此他從容不迫地仔細研究,直到發現足夠證據。
他以精密的研究過程,驗證出最佳的研究成果。1858年6月,他聽說華萊士也有類似發現時,才迫使達爾文發表他的理論。隱忍不發20年後,《物種起源》(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終於在1859年11月22日問世。
即使是最有才華的領導人,也要有人追隨,才能實踐其想法。如果我們帶著自己的願景跑到太前面,把其他人遠遠拋在後面的話,那我們一切努力將白費。
你要走在多前面才適合,並不容易計算,而且會因狀況不同而有差異。在政界,你得走在前面,向追隨者展示你的瞭解與同情。公司領導人則只需稍微走在前頭一點就行了,他們必須以務實的態度處理公司業務。那些想揭示未來的人,幾乎都犯了跑到太前面的錯誤,稍微克制一下,別衝太快了。
七、定見7 變革,就要端出牛肉-向前邁進的人不會因為受不了變化而抗拒變革;相反的,人們擁抱變革往往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好處。
有時抗拒變革是出於頑固或無知;但是,向前邁進的人不會因為受不了變化而抗拒變革;相反地,人們擁抱變革往往是因為他們看到了好處。有什麼報酬?又會損失什麼?統計數字會告訴你,什麼樣的變革會帶來好處,哪些又是白費心機?抗拒變革,可以是合理的,也可能是頑固的。 不要低估了大眾,當人們抗拒你的變革時,不是你沒讓他們看到牛肉,就是他們有充分的理由抗拒你。
八、定見8 演變是需要時間的-所有的變化都是演進的,而非突變的。事情就是需要時間,而且幾乎是比我們預期的時間來得長。
從19世紀末電話剛問世算起,幾乎花了20世紀整整100年,歐美地區才將電話普及。後續產品加速了電話的推廣,但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A)在1939年推出的「影像電話」,在當時實在是太前衛了,一直到最近幾年大家才接受手機的影像螢幕。 以史為鏡可以知長短。我的人生經驗告訴我,預期的事往往延遲發生。對於新發明,我們總是低估了充分實現概念所需要的時間。生物科技與奈米科技,將需要21世紀剩餘的時間來發展。 事情就是需要時間,而且幾乎是比我們預期的時間來得長。
九、定見9 把握機會,不要急著解決問題-機會就像流星般稍縱即逝,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要許什麼願,也不即時說出來的話,那就沒了。若想預知未來,請寄希望於機會的把握者,別指望問題的解決者。
當柯達(Kodak)在1990年推出第一部商用數位相機後,數位攝影就開始引領風騷,並將攝影市場帶向另一個全新境界,類比攝影就此淡出市場。2004年,類比相機的市占率已經萎縮到17%,還沒搭上數位列車的廠商,算是玩完了。
缺乏彈性的大型企業,也在失敗之列。錯失機會,要翻身就很渺茫。日本傳統品牌柯尼卡美樂達(Konica Minolta),在相機市場縱橫百餘年,卻在2006年3月31日黯然退出相機市場。尼康(Nikon)相機也好不到哪去,在2006年初已停止生產底片相機。搭上末班車的德國徠卡(Leica),在1998年推出數位相機,多虧股東加碼投資,才不至於倒閉。 如何找到機會呢?機會的尋找者瞭解,只有轉變才有機會;而問題的解決者,只關心昨日之事。 「轉機,轉機,轉變」,才有機會。當人、事、物的關係發生變化時,新的關係會創造出新的需要與欲求,進而提供新的機會。預測未來時,注意那些把握機會的行動派,你自己也要行動。
十、定見10 要懂得去蕪存菁-變化,是一個動態世界的投射;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先減後加」的觀念,在體育界儼然制度化。每項體育活動都有人數限制,要加人除非先換掉一個球員。在替換的過程中,球隊才得以逐漸強化(如果換人的決定是正確的話)。企業界未必能做到這點,但多數的情況是「加、加、加」。一直推出新產品,卻不拋棄弱勢產品;一直加人,卻不裁員。 3M的政策是每年推出新產品,並淘汰舊產品。3M的願景是成為業界最具創新能力的企業,以及客戶優先的供應商。3M每年的銷售總額中,30%來自過去四年內所推出的新產品。
十一、定見11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我們的世界正逐漸轉變為一個重視高人性的世界,產品的設計與文字藝術將成為勝出的關鍵。
從前,這個世界是沒有行動電話的,學校、研討會、電影院、健身房及超市,都聽不見來電鈴聲。無線科技讓我們能隨時隨地與人聯繫。行動電話製造廠的口號是「人際聯繫」。科技如水一般能載舟亦能覆舟,但還是沒幾個人檢視此一雙面問題。 由於許多公司硬是拚命更新設備。但我們往往著迷於科技,卻忽略了企業的人性面。
肆、讀後心得
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為了幫助現代人預測未來及適應全球化的變局,提出了應該擁有的11個定見,以拋棄不合時宜的心態,進而掌握全球未來新趨勢。文中作者主要提供兩個重要觀念:(一)「不是每件事,都要求正確無誤」,應該保有冒險與想像,不要被過去的思考與規範綁住。(二) 「別走得太快了,讓別人都不知道你在何處」,所有的想法應從實際出發,否則將只是一個頭腦的遊戲,沒有根據,也不會實現。此外,作者對「變與不變」的觀念另有見解,他認為「在人類的歷史中,大多數的事物是不變的」,這與我們所認知的「所有的事物都在改變」有很大的不同。
「現在大家每天都在談改變,而唯一不變的,就是『改變』這樣一個趨勢。我們應該要很警覺小心的對待這個趨勢。」這是這本書中提到的觀點之一。因為改變太多、太快,所以現今社會都把焦點放在如何因應改變,而忘記思考快速改變對於人類社會長期發展的影響是什麼。作者認為,因為變化太快速了,我們反而應該要學著去掌握不會改變的價值,而不要被快速改變或是倡導改變的媒介所迷惑。例如,媒體的蓬勃發展,使得社會大眾的感官被大量快速的資訊淹沒,而無法判斷是非;因此,我們應該要注意不變的美德與知識,才能擁有自己的行為框架與標準,不輕易被操弄。
「不要讓自己的腳步走得太快,仔細傾聽自己心中的聲音,傾聽社會大眾的聲音。」這是這本書中提到的另外一個觀點。現代社會的潮流變動很快,在大量媒體以市場為考量的刻意運作之下,人們很容易被大眾媒介操弄出來的潮流影響,而做出沒有慎思的投資或是決策,結果輕微的只是個人時間或是金錢上的損失,嚴重的卻是對整個社會大眾的傷害。因此,在潮流之下,如何站穩自己的腳步,不隨意起舞,就是在現今社會生存的另外一個關鍵
其次,作者另一個觀念「科技,始終來自人性」。「科技」有利益,方便,但是所造成的傷害是無窮的,無法補救的。如科技所造成的水的污染,空氣的污染,土壤的污染,這些,都無法透過現在的科技手段再還原到無污染的狀態。可見,這個「科技」對人類也會有副作用。
奈思比這回歸納出11個「定見」,告訴讀者,如何去觀察我們所置身之世界的變化。所以奈思比不僅僅告訴讀者,這世界怎麼變化,他還把自己多年來穿梭不同職場,蛻變為趨勢專家後,怎樣精練自己觀察功夫的一身本領,言簡意賅的整理成11項絕招,供他的讀者去學習、參照。
奈思比歸納出的11個「定見」,預設了方法論上的一個提醒,那就是你總要有一套方法,一套觀念系統,去認識世界。但這套方法,必須與時俱進,不能有朝一日反過來框架、限制了你的思惟進步。我把奈思比的11個定見,整理為三大要點,一是「把握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二是「以精準數字概念抓住變的趨勢」,三是「以想像力去穿透不變的本質」。
談趨勢,非常困難。真實世界,變化太快,我們能用的知識系統,總趕不上變化速度。與其拘泥於理論,不如在跳躍、變動的數字當中,去爬梳「未來的可能性」,這是奈思比一再告訴讀者,對統計數字要高度關注的理由。但世界變化,未必那麼合乎理性預期,因此,趨勢專家太理性,太憑靠推論,風險很大,奈思比因而在「準確之餘」,還強調「演進」過程,重視豐富想像力,要我們別怕犯錯。這都是他長期研究趨勢後,深深了解到,那「大勢所趨」的邏輯,固然有必然性,但偶然性的變數何嘗不大!
奈思比能在「趨勢」這無情的洪流中屹立多年,某種不易言傳的祕訣,應該也在這當中吧。試著讀懂約翰‧奈思比的心情。在時間不停留,趨勢一波又一波捲來的人生座標上,我們需要一些「定見」,才能泅泳於變與不變的浪頭上。「定見」,可以累積、可以訓練,但「定見」不能變成偏見,變成固執。
出處: 奈思比11個未來定見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