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六大沉默戰術 不戰而勝
撰文者:吳和懋 / 商業週刊


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開口可以是一時衝動,閉嘴卻需要意志力來控制。該怎樣掌握哪些原則,才能讓閉嘴的效益達到最高?


先修班
戰術一:靜下心傾聽
控制說的衝動,找他人代為發言


閉嘴,是不說話的空白,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靜下來傾聽。臨床心理師柯書林每天都要傾聽個案各式各樣的心事,可謂是聽的專家,但就連他也認為閉嘴需要練習。「因為說實在太容易了,」他總要提醒自己喝一口茶,才能緩一緩說的衝動。


最常見的是,我們只聽了一、兩句話,心中就有了定見,連忙「急著關懷」。當一個諮商者說得太多,就變成案主在關懷你;當老師、父母只顧著說,就變成聽話的孩子在滿足你說話的需要。


電影《刺蝟的優雅》裡,十一歲的芭洛瑪有著一顆早慧又敏感的心靈,這個洞悉世事的少女暗自訂下了自殺的期限,要擺脫大人「活在魚缸般的人生。」她的母親可說是傾聽的反面教材,不論是對著植物或絡繹不絕的來客,她總要發表一番心理分析的成果,卻唯獨不曾放下手邊的事,面對面專心傾聽女兒心中的寂寞。「少了傾聽,結果只會讓關係漸行漸遠,」正是這對母女的寫照。


在家裡的芭洛瑪總是躲在自己的角落,唯一在意的只有爸爸送的那台攝影機。相較父母親敷衍的態度,門房的米榭太太更用心去了解芭洛瑪,有時待她如友,一起品評巧克力的吃法;有時又像母女,告誡她門房不是個好職業。也只有面對米榭太太,芭洛瑪才流露出難得的笑容,從彼此的關係中體會到活著的真諦。


在《心理師的眼睛》一書中,柯書林記錄了多年擔任學校心理師的輔導經驗。像芭洛瑪這樣的孩子正處於摸索自我的階段,和父母唱反調是很自然的。他建議父母「不用全力管,」最好交給一個孩子崇拜的第三者來代替自己發言。他說,「放下不是放棄,用心聆聽對方,找出彼此的連結,才是閉嘴的力量所在。」


戰術二:先同理對方
分享生活現實面,拉近彼此距離


為什麼有時候多說反而無益?因為說話的人往往衝口而出,沒有設身處地同理對方的難處。作家李偉文引述二次大戰名將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的一句話:「溝通,不在增加了解,而是避免誤解。」光靠幾句話,人與人很難彼此了解。對孩子說教,就像是試圖教豬唱歌,不但白費力氣,還會惹豬不高興。


他在新書《電影與生命的對話》中,就以真人真事的電影《扶桑花女孩》為例,要懂得在對的時候閉嘴,首先就得同理對方,才有機會拉近彼此心理的差距。


時間回到一九六五年,紀美子從小長大的煤礦小鎮,礦場一個個關閉,礦工也接連被解雇。這時煤礦公司決定孤注一擲,在這寒冷的北國打造「夏威夷度假中心」,打算一舉翻轉小鎮沒落的命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的頭像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wcjcpr96的部落格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