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面對挫折之勇氣 |
人生在世享受生活樂趣,便是瞻望未來的成功,遺忘過去的困境。 把錯誤和失敗當做學習的方法,然後就將它們逐出腦外。 從未成功的人總是因每當陷入困境就自責不已。 逆境中可能發生的危險只有一個:不恰當地歸咎自己。 只要一息尚存,就有希望。不論遭遇何種不幸, 只要能繼續生存下去,就證明了自己不是挫敗者。 而我們應該時時以自己為對手,戰勝自己,直視自己。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許多人走不出困境, 這是因為缺乏堅忍的信念和信心;相反,能這樣做的人, 就會是另外一種樣子。 二戰後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日本失業人數陡增, 工廠效益也很不景氣。一家瀕臨倒閉的食品公司為了起死回生, 決定裁員三分之一。有三種人名列其中:一種是清潔工; 一種是司機;一種是無任何技術的倉管人員。 三種人加起來有三十多名。經理找他們談話,說明了裁員意圖。 清潔工說:「我們可以成功,如果沒有我們的打掃,沒有清潔優美、 健康有序的工作環境,你們怎麼會全身心投入工作?」司機說:「 我們可以成功,這麼多的產品沒有司機怎能迅速銷往市場?」 倉管人員說:「我們可以成功,戰爭剛剛過去, 許多人在飢餓中掙扎,如果沒有我們, 這些食品豈不要被流浪街頭的乞丐偷光?」 經理覺得他們說的話都很有道理,權衡再三決定不裁員, 並重新制定了管理策略。最後, 經理要人在廠門口懸掛了一塊大匾額,上面寫著:「我很重要」。 每天當職工們來上班,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我很重要」這四個字。 不管是第一線員工,還是白領階層,都認為主管很重視他們, 因此工作也很賣力。這句話調動了全體職工的積極性, 幾年後公司迅速崛起,成為日本有名的公司之一。 你可曾沮喪消沉?遭遇嚴重困境?或為自己所犯的錯誤過分自責? 你可曾勞而無獲?你這一生中可曾發生個人悲劇? 你可曾因疾病或受傷而造成殘障? 你是否會因為希望破滅而心情沉重?是否會冒險犯難, 結果徹底陷入困境? 當然,這些情形,都不應妨礙我們達到最後目標。 陷入困境正如冒險和勝利一般,是生命中必然具備的一部分。 偉大的成功通常都是在無數次的痛苦失敗之後才得到的。 大劇作家兼哲學家蕭伯納曾經寫道:「 做成事情是經過許多次的大錯之後才得到的。」討厭自己的人, 他們的做法往往恰好相反。他們回想過去的困境, 忘卻往日所有的成就,以致摧毀自信心。他們不但記住失敗的情景, 還情緒化地將它深植在心中。 從未成功的人總是在每次陷入困境時就自責不已。另一方面, 雖會遭遇挫敗但仍喜愛工作的人卻能了解過去犯了多少錯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能不能從每一次陷入困境中吸取教訓, 以致在下一次能有較好的表現。 我們應將陷入困境中的其他不利因素當做修正方向, 以便再度瞄準目標的工具,僅此而已。 而從困境中走出來的方法是有講究的: 第一,誠懇而客觀地審視周遭情勢,不要歸咎別人,而應反省自己。 第二,分析陷入困境的過程和原因。重擬計畫,採取必要措施, 以求改正。 第三,在重作嘗試之前, 想像自己圓滿地處理工作或妥善地應付客戶的情景。 第三,把足以打擊自信心的困境記憶一一埋藏起來。 它們現在已經變成你未來成功的肥料了。 第四,重新出發。你可能必須再三試行這些步驟, 然後才能如願達到目標。重要的是每嘗試—次, 我們就能夠增加一次收穫,並向目標更加進一步。 坦然接受批評並不是易事。我們都怕出錯, 自小師長便教導我們犯錯是不好的事,它會使我們失去親朋的疼愛, 但是我們可以學會不受情緒左右。 受到批評,不必感到失望、不平或憤怒, 而應把精力用來研製一項明確的計畫,以平息批評,重新起步。 與有關的人共同研究我們的計畫,不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彼此抱怨, 應該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有時候我們又太勇於白責了。我們會說:「這都是我的錯。」、「 我什麼事都做不好。」如果是我們的錯,自責倒也無妨, 但明明不是我們的錯而強要自責,便有危險。 喜歡自責的人內心常有「我是笨蛋,我是失敗者」的想法。 這麼一來,下次你又會犯同樣的錯誤。或是你誤信自己的確是笨蛋, 而根本不再嘗試了。奇怪的是,我們的確能安於失敗。 不動腦筋的自憐要比絞盡腦汁分析自己、 籌畫下次如何成功來得容易多了。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