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人後事”是我喜歡的幾個管理詞匯之一。
  什麼叫先人後事?先人後事是《從優秀到卓越》裏面的定義:所謂先人後事,就是把合適的人請上車,讓大家各就各位,然後讓不合適的人下車,然後才決定把車開向哪。


  這是用西方人的話來定義,其實子也曾經曰過類似的話。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說舜這個人無為而治,讓人很羨慕。但他真的什麼都不做嗎?錯了,在《論語》另外的章節很明顯地說,舜之所以能夠無為而治,是因為他選擇招聘了合適的下屬,做到了先人後事:“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 你看,這是不是先人後事啊?我們再舉一個反例,“子言衛靈公之無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喪?孔子曰:仲叔圉治賓客,祝治宗廟,王孫賈治軍旅;夫如是,奚其喪?”衛靈公這個人啊沒有什麼道,可是知道用人,這樣至少可以延緩喪國的時間。孔子的學生仲弓要去地方當官,來向孔子詢問為政之道,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仲弓說我怎麼知道誰是賢才呀?孔子說把你知道的那些人,你用起來,其他人如果知道你善於用人才,他自己就會過來了。你看孔子問第一句話是說你找到人了嗎?就是說先人後事呀。所以在這個用人的觀點上,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


  先人後事有三個關鍵詞,第一個就是“上車”。領導人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選人,不論何時何地發現傑出人才,立即聘用他們,即使當時並不知道他們要做什麼具體的工作。第二個關鍵詞是“合適”。過去常說“人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其實這句話是錯的,“合適的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什麼叫做合適的人才?就是選擇人才注重品德匹配、能力匹配和文化匹配,並且用人所長,有一句話叫做“兼明善惡,舍短取長”。第三個詞是“下車”。對表現惡劣的員工的容忍是要有底限的,不要說我這個人是好心腸,對表現不好的人也要慈善一點兒這是不好的。對表現不好的人的容忍是對努力工作的人的最大的不公平。當然,你也不要把事情做得太決絕,一般來說要給人三次機會,就是說你還是要給人三次機會,實在不行,那就沒有辦法了,彼此良心上都過得去。先人後事就是這三個原則:上車,合適、下車。永遠要選人才,選合適的人才,不合適的下車。等召集到合適的人才之後,領導人創造合適的環境,這些人組合在一起就能夠找到合適的方向,設計合適的路線圖和行車計劃了,自然就知道應該往哪開了。這是先人後事的概念。


  有兩種類型的領導人,一種叫“教練型的領導人”,另外一種叫“明星型的領導人”,前者是“一個教練加一千個明星”模式,後者是“一個天才加一千個助手”模式。明星型領導人就是說我先確定汽車應該開到什麼地方去,我設計好了路線圖,再召集助手來按照我的設計圖來實現我的願景。教練型的領導人,首先組建一個卓越的團隊,一旦有了合適的團隊,大家會選擇出通向願景的最佳的途徑。


  先事後人的領導人,有很多是特別特別優秀的領導人,他指明瞭方向叫你去打。這樣的人有沒有?比比皆是啊。我認為在合適的時候這樣的策略是對的。比如在軍事戰鬥中,首長就是要一言九鼎!在具體事件上,在某些時間段內,在企業的開拓期,依靠領導人的天才來實現整體的勝利,有非常多的優勢。但是明星型領導人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天才而不相信別人,他就只能成功於一時、一事,而不能成功於一輩子的。


  為什麼呢?我們問一個問題:有沒有天才?有,怎麼能沒有呢?天才當然有,毛主席就是天才呀!李世民就是天才啊!康熙就是天才啊!天才是人中之鳳,是鳳毛麟角,太少太少了。至少在現實生活中我還沒有看到誰是真正的天才。第二個問題,即使有天才,天才會不會永遠正確?當然不會的!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晚年犯了很多的錯誤,最大的錯誤就是去攻打高麗,打了那一仗,最後失敗了。毛主席晚年也犯了非常嚴重的錯誤啊。康熙後期的時候吏治腐敗,財政有嚴重問題。天才永遠正確嗎?不可能,既然天才不能永遠正確,那麼偉大領袖人讓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偉大領袖不讓你做什麼,你就不做什麼,那不是麻煩大了嗎!在國內的很多企業的領導人,真的把自己當做天,把自己當做皇帝,他們有那樣的潛意識,這是挺可怕的事情。這樣的人能夠長遠的成就大事就怪了。


  教練和千里馬有什麼不同呢?如果你是天才的領導,就會把自己當作千里馬,你就會帶著其他的馬跑,你就會潛意識跟其他的馬來比較,你就不能允許別人超過你,因為你是永遠的唯一的千里馬,這是維持你神聖地位的標準。你不能超過我。如果你超過我,“PIA”!把你一棍子打跑了,你永遠不許超過我。假如我是教練呢?我來教你游泳,有沒有教練去和隊員比游泳的?說你不要超過我?這是不可能的嘛,所有的教練都是希望學員要超過自己呀。千里馬說我是最優秀的,你們跟在我後邊就行了;伯樂型的教練說你是全世界最優秀的,你要努力往前跑啊,要成為明星,成為冠軍!


  魏徵說君臣之間的關係是頭腦和四肢之間的關係,這個比喻並不完全一定是正確的,但有一定的道理。魏徵說:“頭雖尊而高,必借具備手足而成身體,君雖名哲,必借股肱以致治。” “如果元首辛勞,萬事叢集,必定是股肱之臣懈怠,國事就不堪設想了。做一個元首,而欲事事自作主張,不納股肱之臣的良言,其能成功者,未有所聞。”


  秦始皇每天批的奏章要按重量計算,每天必須完成一定定額,完成不了不睡覺!秦始皇就是這樣的皇帝,非常的認真,非常的勤勉。但是你看結果又怎麼樣呢?秦朝只存在十四年,傳二世就沒了。隋文帝楊堅在議事的時候,在辦公室裏一開會就是一整天,晚飯也不吃,宵夜也忘了吃。大臣受不了了,警衛員也受不了了,警衛員也餓呀,於是他們在值勤的時候偷偷拿點兒紅薯,實在餓得沒有辦法的時候傳著吃。你說隋文帝夠勤勉了吧?也只傳了兩任,國家僅存了37年而已。這些人的攬千斤重擔于自己而不假手他人的做法不僅對當世無補,也反遭後人譏笑,費力不討好。你看,美國人並不在乎布希是不是老是休假,而在意的是布希能不能把國家治好。而總統治理國家的首要事情就是找好你的幕僚,每個總統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組建自己的內閣。


  我們的研究方式是“經史合參”,歷史典故是證明管理理論的最重要的案例。下面我們用幾組帝王PK的例子來深入說明一下“先人後事”的道理。


  1、第一個例子,劉邦PK項羽。


  項羽取得天下的那一年剛剛27歲,正當青壯年,事業大有可為,全世界恐怕也只有亞歷山大大帝可以與之媲美!當時有一個姓韓的人建議他,你應該據關中以成霸業。誰料到項羽說什麼?他說: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你大晚上的穿著華麗的衣裳,誰能看見呢?他一定要回家鄉去,不在關中建都。不但如此,還把那個姓韓的人給殺了,把他給活活煮了!垓下之役,項羽大敗。臨死的時候他做了這樣的詩句:力撥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我失利是因為老天爺不給我機會啊!是因為馬跑不動了啊!是因為手下人無能啊!他臨死的時候也沒看明白自己到底死在什麼地方。這首詩流傳已久,很多人借此引項羽為英雄,其實他是盲目的個人英雄主義者,死不足惜。


  劉邦是一個村的村長,,比項羽要大二十幾歲呀,項羽拿天下二十七歲的時候,劉邦已經快五十歲了,垂垂老矣。他最大的能力就是知人善任和樂於納諫。他打下天下以後,遇到一個儒生姓賈的,來給他提建議。劉邦說:老子的天下是馬上得來的,你們這些儒生懂得什麼?賈生說:“乃翁天下馬上得之,卻不能馬上治之。”劉邦馬上就聽了賈生的建議。劉邦也有一首詩是非常有名的,叫《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他講什麼?我不是猛士,但我要找猛士來守四方。這兩首詩對比一讀就知道誰應該拿到天下了,對不對?


  曹魏時期的《人物志》說人可以分為“英”和“雄”兩類。夫草之精修者為英,聰明秀出謂之英;夫獸之特群者為雄,膽力過人謂之雄。英類人物可以為相,如張良蕭何等;雄類人才可以為將,如韓信關羽等。只有把兩類人物的優點會聚一身的才可以是君臨天下的大英雄,項羽和劉邦都是這樣的大英雄。不過劉邦英氣較多,可以識人才,聽人勸;項羽雄氣較多,自我英雄主義嚴重,乃至於連他的乾爹范增都留不下來,你說他能不敗嗎?


  奪得天下後,劉邦一開始封韓信為楚王,後來因為謠傳韓信要謀反,他就把韓信給逮住了。他說韓信咱們聊聊天吧,我打了一輩子仗了,你說我能帶多少兵啊?韓信說您最多能帶十萬兵。劉邦又問那你能帶多少兵呢?韓信說我帶兵多多益善,再多都可以。韓信這哥們兒不識時務啊,到這個時候還在吹呢。劉邦笑了,說你既然這麼聰明為什麼反倒被我逮住了呢?韓信一聽劉邦生氣了,出了一身冷汗,不過反應還算快,趕緊說陛下您雖然不善用兵,但是善於用將,所以我被陛下逮住了!這是一段著名的對話,原文是: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 信曰: “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上曰:“于君如何?” 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 多多益善, 何為為我擒?” 信曰: “陛下不能將兵, 而善將將, 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 項羽和劉邦打仗,項羽凡是遇到劉邦,他們兩個人打仗的時候劉邦從來沒有贏過;可是韓信碰到項羽的時候就幾乎百戰百勝,垓下之役就是韓信指揮的。劉邦其實沒有什麼能耐,但是他就可以用人;他沒有什麼本事,但是他就能夠在關鍵時刻聽得進別人的話。這就是最大的本事。


  劉邦打定江山的時候,和群臣一起喝酒,說你們說為什麼我能打下天下,而項羽為什麼不能呢?別人說這說那兒,都在吹捧劉邦。劉邦說,我告訴你們吧,你們說得都不對:“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張良,是個非常有智慧的人,鴻門宴實際上是張良導演的,還有那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都是張良的主意。“鎮國家,撫百姓,給餉坰,不絕梁道,吾不如蕭何。”打仗實際上打的是後勤,糧草的準備,後備軍隊的準備,這樣的事兒都是簫何干的,簫何在後方從來沒有讓劉邦斷過糧,斷過兵,這就是簫何,沒有簫何不可能有劉邦的勝利。簫何是劉邦的後勤部長,張良就是他的戰略部長。“連百萬之軍,戰必勝,功必取,吾不如韓信。”韓信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在戰爭當中,如果他幫項羽,項羽肯定稱王;如果他幫劉邦,劉邦可以奪天下。是這麼厲害的人物。韓信自己的器具不夠,不但不能坐天下,甚至自己的結局也不好。但是劉邦最後能夠把江山打下來,韓信是立了大功的人。“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只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失敗。”


  項羽單手就可以把鼎舉起來,二十七歲的時候就把天下打下來了,劉邦開始打天下的時候已經是48歲的老頭子了,為什麼他能最後取勝呢?第一個是知人善用,第二個是樂於納諫。這兩句話我們一定要記下來。


  2、第二個例子,唐太宗PK隋煬帝。


  大家知道隋煬帝吧?想起隋煬帝的時候,我們馬上想起他是一個殘暴之君,他驕奢淫逸,他昏庸無能。其實,隋煬帝很厲害的,這麼說吧,他可謂文武全才,絕對是個明星級的領導。


  我們先看看隋煬帝的文。《隋書—隋帝紀》說他“少敏慧,美恣儀”。毛澤東的文章和詞寫得多漂亮啊,誰能在毛澤東的眼裏?但是毛澤東評價說:隋煬帝是一個會做文章、會做詩詞的人。隋煬帝寫了很多詩詞文章,集納到一個文集中,叫《隋煬帝集》。李世民看了之後評價說:朕觀《隋煬帝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行事何其反也!後人寫了一首詩來感慨隋煬帝的文才和他的命運:“隋煬不幸為天子,安石可憐作相公。若使二人窮到老,一為名士一文雄。”能夠把一個皇帝評為文學明星,你說他的文章寫得多麼漂亮!


  我們再來看看隋煬帝的武。隋煬帝13歲的時候就被封為武衛大將軍了。隋文帝原來是北周的,北周後來滅了北齊,就統一了北方。那麼南方是誰打下來的呢?是隋煬帝!他二十歲的時候率領50萬大軍伐南方的陳,最後統一中國。後來他領兵平定江南叛亂,征討突厥入侵邊疆,為國家統一立了汗馬功勞。隋文帝也說他的帝業由楊廣立了很大功勞。你說隋煬帝厲害不厲害?隋煬帝在經濟上也有作為,大運河是他開通的。所以,我們別因為隋煬帝是一個暴君,就認為他沒有能力又暴虐,其實他厲害得很。


  那麼隋煬帝為什麼會落到這樣一個下場呢?一個如此優秀的甚至接近天才的領導者怎麼會在歷史上留下這樣的惡名呢?歸根到底是因為他不用人才,他始終先事後人。隋煬帝氣量狹窄,不喜歡聽人勸諫。高潁,是一個非常好的宰相,從隋文帝的時候就是宰相,被人尊稱為“真宰相”,就是因為高不停地給他提意見,隋煬帝索性找藉口殺了他,毫不顧忌他是兩朝老臣。之後就很少有人敢給他提意見了,隋煬帝耳根果然清凈了很多。隋煬帝又特別好炫耀自己的才華,甚至跟有才華的大臣進行比較。一般來說,皇帝的詔書都是由專門撰寫詔書的大臣來寫的。隋煬帝看不上別人寫的詔書,他說我寫的那麼好,為什麼用你們寫詔書啊?於是他自己給自己寫詔書,寫完之後展示給群臣,昭然自得。當時有兩個特別有才氣的人,一個叫薛道衡,一個叫王胄,都以文章詩詞名顯當世。薛道衡是隋煬帝的父親的內吏侍郎,就是專門為皇帝寫詔書的人,寫出的詔書經常被人傳誦。隋煬帝後來藉故把他殺了。把他殺了之後,隋煬帝特別地得意,說,我看你還能寫出“空梁落燕泥”嗎!另外一個叫做王胄,也給殺了,隋煬帝說,看你還能寫出“庭草無人隨意綠”嗎!我是大隋朝最有才華的人,誰也不許比我有才華;我是千里馬,你一步也不能超過我,超過我我就砍了你!這個邏輯荒謬絕頂!人家是臣,你是皇帝,人家比你寫詩寫得好,你就給殺了,那誰還敢給你做事呢?真是“天做孽尤可活,自作孽不可活!”所以最後他落得眾叛親離,就躲到了揚州城,也不聽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每天躲在宮殿裏享樂,就當天下太平什麼都沒有發生一樣,過自欺欺人的生活。他照著鏡子,竟然還說:好頭顱誰可砍之?這時候還自我欣賞呢!後來皇宮被攻破了,大臣叛亂,隋煬帝說我是皇帝,你們讓我自殺吧!但是居然不被接受,最後讓下屬用繩子給活活勒死了。真是死得其所。


  推翻隋煬帝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和父親李淵一起建立了大唐王朝。我認為李世民是中國古代帝王中最優秀的一個。在他十八歲的時候,當地有一個地方官,第一次見了李世民後就說他“豁達類漢高、神武如魏武”。瞧,這麼小的時候就天縱英才了。李是個文功武略無所不通的人。毛澤東這麼評價李世民:自古能君無出唐太宗之右者。20歲的時候,他隨父親在太原起義,1年之內就攻取了長安建立了大唐王朝。之後7年,唐朝為了統一中國,發動了6大戰役,李世民自己指揮了4次,立下了卓越戰功。他的軍事才華和作戰勇氣,不要說帝王,即使與歷代名將相比,毫不遜色!唐太宗除了是政治家之外,還是詩人和書法家。唐朝的詩和書法之所以在歷史上有這麼高的地位,達到了中國文化的頂峰,是跟李世民有直接關係的!李世民尊儒、尊道、尊佛,甚至允許景教進到中國。他修史、立法、科舉、均田制、三省六部制,為之後的各朝各代建立起政治制度的典範。從個人能力上看,李世民無愧“文武全才”這四個字。從秦之後,再沒有哪個帝王象他這麼全面而又優秀了。


  按照天才論的邏輯,李世民本人既然已經這麼優秀了,他的手下是不是就不用優秀了呢?他是不是只找一些可以執行自己命令的人就可以了呢?是不是也象隋煬帝一樣自炫呢!恰恰相反,唐太宗不僅僅個人才華第一,他的班底在歷代開國皇帝中也是最強的!有人這麼評論,唐太宗加上他的班底,在所有朝代都可以重新建立帝王功業!他有著名的“淩煙閣24功臣”,可謂文武全才都有。而且,絕對不象劉邦和朱元璋,對於功臣,他絕對不殺,一律保全;也不象趙匡胤,對下屬心懷芥蒂,生怕他們造反,所以“杯酒釋兵權”剝奪了他們的權利,而唐太宗不僅保全功臣,而且各取其才,信之用之!這是多麼寬的胸懷和高的自信啊!他的淩煙閣24臣有各色人等,親故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降將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昔仇有魏徵、王(王圭)、衛挺等;疏遠如馬周、劉(水自)等。


  我舉幾個例子你可以看出來李世民是如何選拔和信任人才的啦。尉遲敬德原來是另外一撥起義軍的將領,曾經屢次打敗李世民的軍隊。李世民最後打敗並收復了那個軍隊之後,尉遲就投降了李世民,李世民如獲至寶,待之如上賓。後來尉遲敬德的手下有人叛變,其他將領擔心尉遲敬德也會叛變,就把他綁起來交給李世民。李世民說尉遲敬德不會叛變的,如果他要叛變他肯定比自己手下跑得還快,他沒有走,所以他肯定不會謀反的。他就把尉遲敬德帶到自己的臥室裏,給他松了綁,充分表達了自己對他的信任,並賞賜了很多金銀給他。尉遲感激不盡,之後傾心賣力,為李世民立下了天大的功勞,包括玄武門事變尉遲是主要的參與者,幾乎可以說李世民的天下都是尉遲敬德等人給打下來的。魏徵是什麼人呢?他原來是太子府的人,是李世民的仇人,經常勸太子要早點下手除掉李世民。玄武事變之後,李世民不但沒有殺魏徵,而且欣賞他的才華,信任他的為人,讓他做了諫議大夫,讓他專門給自己挑毛病。你說這是什麼樣的胸襟呢!後來魏徵和唐太宗合作,演出了一場千古唯一的進諫和納諫的好戲!馬周是什麼樣的人呢?唐太宗讓大臣進言,有個武將叫常和,經常給他提出很好的意見,說出唐太宗想要說的話,讓唐太宗拍案叫絕。唐太宗就覺得很奇怪,怎麼那麼一個武官可以做到這樣呢?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常和家裏有一個門客叫做馬周,常和的書信都是馬周寫的。唐太宗嘆為能人,一定要讓他出來作官,馬周不肯,唐太宗連請了他四次,最後他才答應出來當官,後來甚至作到了宰相的高位。對於這樣一個位置卑微的人唐太宗都這麼重視,這樣的人要是不成大事兒都怪了。


  唐太宗自稱用人有五原則,一取才勝於己者。這需要有恢宏氣度,不是按照自己的模式來選人。二能用人之長,棄其所短。這需要能識得真才。看人看基本點。三要使賢不肖各得其所。這需要具備用人藝術。什麼人可用,什麼人可信,都要心裏有數。四須容忍梗直者頂撞。這需要有大修養,同樣也是對基本點的判斷。五視親仇疏遠,愛之如一。這要有天下一家的胸襟。以德服人,對下屬用道不用術。真是千古一帝唐太宗啊。


  3、周文武王PK殷紂王。


  殷紂王是商朝的最後一個皇帝。跟我們想像中相反的是,他也是個文武全才之君,他“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並能“手格猛獸”。可以徒手跟老虎打仗,現在有誰能做到呢?毛澤東評價說,殷紂王很有本事,是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但殷紂王的問題是他同時也是一個驕傲自大之君:紂王衿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自己是天下最高明的人。他認為全天下他是最成功的最聰明的人,所以當大臣進諫的時候,他就跟每個人都辯論,每個人都說不過他。你再說,他就殺了你。最後,國家最有威望的三個大臣都不在了: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幹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這個時候武王開始伐紂,紂王就在鹿臺上身穿寶玉衣跳樓自焚而死。他也算死的有“帝王之相”,後來隋煬帝想學他的死法而不得。


  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是推翻殷紂王的人,他們共同的策略就是先人後事。周文王遇到姜子牙的時候,姜已經七十歲了,當時他不過就是一個在河邊釣魚的老頭。“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他跟周文王暢談了一番天下大事,周文王馬上說你就是我要找的人才!你現在在河邊遇到這樣的一個老頭,你會理他嗎?以我們這樣普通的人都不會去尊重一個漁夫,但是周文王這樣的諸侯卻主動去請他來治理國政。這就是文王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啊!伐殷紂的時候,文王去世,武王伐紂。武王用了兩個人,一個人是姜子牙,以他為尚師父,讓他率領軍隊;一個人是周公,就是武王的弟弟,以他為輔。打下江山之後,周公就來輔佐周武王坐江山,後來又輔佐武王的兒子。他工作得很辛苦,有很多關於他的故事,比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等。周公是劃時代的一個典範,是中國正宗道統的創立者,這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人,他制定了周朝的禮制文化等,後來孔子一再想恢復的其實是周公的文化。孔子最尊敬的人是周公,孔子臨死的時候說我快要死了,為什麼?說我久不夢見周公矣。


  周文王和周武王父子跟殷紂王相比較,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先人後事,後者則把自己當作天才,當作明星型的領導人。周文武王一直被當作帝王的典範,道理盡在其中矣!


  我還可以舉很多這樣的例子。比如商湯之得伊尹。商湯是殷朝的創始人,他討伐了夏朝最後一個皇帝夏桀。他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因為他得到一個人才:伊尹。伊尹是什麼人呢?是商湯家的一個陪嫁的廚師!他利用給商湯上菜上湯的機會給商湯講解帝王之道,使商湯了解到他是個非常優秀的人才,也奠定了自己奪取天下的雄心,從而重用他,順利地建立了殷朝天下。伊尹先是輔佐商湯,接著他又輔助商湯的兒子和商湯的孫子做事。伊尹被認為是中國賢相的鼻祖,非常受歷代丞相的敬仰,都已成為伊尹一樣的人物為人生目標。


  再比如齊桓公之得管仲。管仲是什麼人的?齊桓公在做國王之前,管仲是他對頭的人,還曾經射過齊桓公一箭。儘管這樣,齊桓公了解到管仲是個人才,就不記前嫌,重用他。如果沒有管仲,齊桓公根本成不了春秋之霸。孔子在《論語》中也多次表揚管仲,說沒有管仲可能就沒有中原文化的保全。諸葛亮出山之前也自比為管仲。管仲也是歷史上最後一個王相,之後再也沒有人臣達到他那種高度。


  再比如劉備之得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的時候,已經47歲,他是個名滿天下的豪傑啊;而那個時候諸葛亮只有27歲,是個家裏邊種地邊讀書的年輕人,沒有任何功名,沒有任何輝煌的“前科”,江湖上誰知道你這號人物啊。可是劉備聽說諸葛這個人才之後,硬是屈尊下來,到了鄉下三次把諸葛請來,食則同桌寢者同床如魚得水。跟曹操相比,劉備器宇和才華都不夠,但劉備有兩點好:對人用“親”道,領導上講究先人後事,加上他的折而不撓的精神,這是他成功的根本。


  這樣的案例我講得太多了,現代的我們看看李嘉誠,看看柳傳志,你會知道我說的這些原則不僅僅是歷史故事書中的童話,它同樣是現代職業生活最重要的原則。心胸開闊一點兒,找到合適的人才,哪怕他比你優秀,給他足夠的待遇,這樣你才能成功!


  最後,我們要了解兩件事情。第一:先人後事的基礎是內聖。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有三個重要的幫助實現修身的原則: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者不惑。第二:先人後事之後做什麼?如何領導下屬?答案是“為之君,為之親,為之師”。


  到此為止,我講的是一個領導選下屬要遵循先人後事的原則;我們反過來思考,一個下屬選老闆,是不是也是這個原則呢?!


  先人後事!一句千斤,歷代功業盡在此言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