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公司走向衰敗的5個階段 巨人也會跌倒
作者:蕭富元 出處:天下雜誌 426期 2009/07
全球企業破產率飆升,倒閉家數將暴增三五%,全球經濟環境就像「企業墳場」。那些曾被讚譽為高瞻遠矚的A+模範生,是如何走向衰敗?哪些台灣企業也犯了同樣的錯誤?管理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以五年時間深入研究十一家大企業,告訴你為何會從偉大走向衰敗?如何保住公司不往下掉?
急景凋年,升斗小民正戰戰兢兢工作,努力保住飯碗。
同時間,台灣每一個身價千萬、億、十億、百億乃至千億的企業主,也正焦慮:要如何保住公司不繼續往下掉?
安聯集團旗下信用保險事業公司Euler Hermes最近出版的研究指出,今年全球企業破產率將刷新紀錄,倒閉家數遽增三五%,全球的經濟環境儼然如「企業墳場」。
即使是不可一世的世界級巨人,也難逃傾頹命運。雷曼兄弟、美林銀行、AIG、通用汽車……一一倒下。百年才長成的業界巨人,不過兩年,灰飛煙滅。
這是怎麼一回事?
怎樣知道自己在衰敗?
五年前的秋天,管理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接到一通電話,邀請他到西點軍校引導一個研討會。與會者包括十二位美軍將領、十二位企業執行長,以及十二位社會領袖,討論的議題是:美國。美國正在重新擦亮偉大光環?還是處在由盛轉衰的危機邊緣?
休息時間,某位美國知名大企業執行長把柯林斯拉到一邊,憂心忡忡地問,「你已經處在世界頂峰,是最強的國家,產業最成功的企業。但是,權力和成功可能遮蔽你已走向衰敗的事實。所以,要怎麼樣才能知道你正在衰敗中?」
大企業執行長的恐懼,引發柯林斯的研究興趣。他深信,不管多麼偉大、強壯或成功,所有機構都有可能隕落。因此,他花了五年深入研究十一家大企業衰敗的案例,其中有幾家還曾是柯林斯讚譽為高瞻遠矚的A+公司。
A+的模範生,是如何走向C-,甚至變成無關緊要(irrelevant)的失敗者?
作家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有一段開場白:「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偉大的公司都是相似的,衰敗的公司則各有各的衰敗方式。
柯林斯在新書《巨人如何衰敗》(How the Mighty Fall)中,歸納出企業衰敗的五大階段。
企業該如何檢視自己所處的階段?如何用力衝出向下墜落的漩渦,泳向安全平穩的水域?
《天下》用國際、台灣的案例,說明哪些是邁向「無關緊要」的警訊?哪些是企業從逆流中翻身向上之路?
勝者的失敗—偉大企業沒落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驕傲自滿、停止學習
警訊:
1.自認成功是應該的,不管做什麼都會繼續成功
2.未深究最初成功的原因,忘了繼續精進成功的根本
3.只談「哪些地方」成功(what),而不談「為什麼」(why)
4.學習意願愈來愈降低
5.低估運氣在成功過程扮演的角色
第二階段:缺乏自律、盲目擴張
警訊:
1.不斷追求成長,以為規模大就是偉大
2.未經縝密思考,盲目跳躍
3.在重要位置上,「對」的人愈來愈少
4.官僚氣息破壞紀律文化,員工想到的是「工作」,而非「責任」
5.出現接班問題
6.領導人將個人利益看得比組織利益還要重
第三階段:無視危機、輕視風險
警訊:
1.看好不看壞,擴大正面消息,低估負面數據
2.沒有經驗,卻放大賭注在大膽的目標上
3.根據模棱兩可的數據做決策,招致巨大的墜落風險
4.將衰退的過錯,歸咎於外部因素
5.過度組織重整
6.領導人傲慢、疏離
第四階段:盲目拯救、亂抓浮木
警訊:
1.大動作頻頻,推出像併購、新策略或新科技等特效藥,急著求突破
2.重用魅力型領導人,就像抓住救星
3.慌張急躁
4.激進變革,誇耀組織革命。領導人不斷用「新計劃」、「新文化」等空泛口號「激勵」員工
5.過多宣傳,太少結果。在還沒有結果之前,就急著推銷未來願景
6.下猛藥初期見效,但效果不持久,帶來更大失望,讓組織失去動力
7.遺忘核心價值,組織變成只是工作、賺錢的地方,員工不再相信他們有戰勝到底的能力
8.不斷進行組織重整,侵蝕財務能力
第五階段:無足輕重、走向衰敗
第一階段 驕傲自滿、停止學習
時間拉回一九八九年。那一年,柯林斯調查全球一百六十五位具代表性企業執行長意見,票選摩托羅拉為全球最高瞻遠矚的公司。當時,摩托羅拉在十年內,營業額從五十億美元,倍增到兩百七十億美元,風光不可一世。隨著成功,摩托羅拉邁向錯誤的第一步:驕傲。
摩托羅拉 傲慢丟江山
明星產品StarTAC上市前,摩托羅拉要求電信商Bell Atlantic「必須」遵守他們的規則,否則不賣。
Bell Atlantic一氣之下,轉和競爭對手合作。摩托羅拉的傲慢態度,給了對手坐大的空間。
四年之間,摩托羅拉手機市佔率從五○%,暴跌到一七%。兩年內,員工人數銳減六萬人。
不只是態度,在柯林斯的企業案例中,棄最初成功成長飛輪於不顧,盲目跳進自己無法成為頂尖的領域,也是志得意滿的表現。
去年十一月宣布破產的全美第二大電子零售商電路城(Circuit City)就是一個例子。
九○年代中期,電路城營業額每年平均成長二○%,規模十年內成長十倍。公司執行長在還沒有把核心業務經營到最佳狀態之前,就一頭熱地栽進新事業,開始賣二手車、租DVD,導致公司獲利嚴重受到侵蝕,出現創辦二十五年來首次虧損。
執迷於最初成功法則,忽視大環境已然改變,也是一種自滿。
鑽研台灣科技產業的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湧分析,成功企業通常會陷入成功慣性:即使外在環境改變,仍一再重複過去成功的模式。以優異研發能力起家、成功的華碩,就是一個典型。(見台灣案例)
成功,是厲害還是運氣?
柯林斯直言,很多成功企業往往誤以為會成功,是因為自己很厲害。卻忘了,此時的成功可能只是大環境或運氣幫了忙。他發現,最好的企業領導人永遠追問,「為什麼?」他們不是什麼都懂的萬事通先生,而是凡事問,不斷學習,找出自己為什麼成功的真正原因,避免陷入成功的驕傲。
台灣案例 華碩 太自信過去的成功
華碩前年底推出破壞式創新產品Eee PC,在市場大放異彩,被美國《BusinessWeek》票選為年度最熱門科技產品之一,創辦人施崇棠還受邀前往哈佛商學院分享成功經驗。
去年第四季,華碩出其不意碰上公司創辦十九年來首度虧損,損失將近三十億台幣,一手開發的小筆電市場、霸主頭銜也拱手讓給宏碁。
庫存壓力壓垮獲利
交大管理科學系教授朱博湧剖析,個人電腦發展初期,是以製造決勝負。華碩以優秀的研發能力,成功差異化,成為市場贏家。但是,當個人電腦成為大眾化商品,各家廠商的研發與製造能力拉近,決勝點轉變為行銷與品牌,華碩仍執著於研發。
以Eee PC小筆電為例,一上市就推出十幾種款式,產品戰線拉太長。對市場判斷又過於樂觀,大量備料,庫存壓力壓垮獲利。
華碩小摔一跤,原因不在它不夠創新,華碩每年平均拿下七個設計獎項,是最會得獎的電腦公司。真正的原因,是它太自信過去在主機板品牌的成功模式,疏於經營打品牌所需要的行銷與管理能力。
總經理沈振來在今年三月接受《天下》專訪時坦言,華碩的管理階層都是研發工程師出身,對市場預測與因應、庫存管理、基礎財務的掌握程度,遠遠不及對研發的了解。
第二階段 缺乏自律、盲目擴張
台灣第一大企業鴻海集團,以精密模具起家,靠「一地設計、三地製造、全球交貨」的三大精準策略,成為年營業額破兆、全球最大專業電子代工廠商。這幾年,鴻海更擴大事業版圖,跨足汽車、綠能、生醫、LED、IT應用服務等產業,甚至投資電影事業。過去一年,鴻海股價曾下跌七四%,集團市值縮水逾一兆。
如果按照柯林斯的五階段架構,鴻海可能已經犯了第二階段的錯誤:沒有規範的進入自己並不擅長的領域,盲目擴張。
柯林斯在研究衰敗企業時,原本以為他們的衰退,是出自缺乏創新、沒有採取大膽的行為、無法啟動變革,或只是單純因為變懶。但事實並非如此。
大公司光環黯淡的主因,並非他們滿足現狀、不願創新,而是過度擴張。
就以知名家庭用品品牌樂柏美(Rubbermaid)來說,九○年代中,兩位高階主管造訪大英博物館古文物區,發現古埃及人使用許多廚房用具,靈光一閃,帶回十一種新產品概念。
隨後,樂柏美以每天推出一項新產品的驚人速度,每隔一年進入新產品領域。樂柏美執行長公開宣示,公司的目標是跳躍性成長,要打入新市場、新地區、新科技和新併購。那一年,樂柏美獲選為《Fortune》雜誌最受尊崇的企業。
無所節制的創新搞垮自己
不過,每年推出上千項新產品,營運成本暴增,導致公司出現數十年來第一次虧損,被迫取消六千多種產品品項,關閉九間工廠,裁撤一千多個工作職缺。為挽救頹勢,樂柏美大膽進行公司史上最大的併購,短短兩年內組織重組兩次,最後仍然回天乏術,只得賤價求售。
樂柏美缺的不是創新,而是紀律規範。
企業的成長、擴張或併購,必須戒慎戒懼。如果擴張不符合組織的核心價值,破壞公司文化,或使領導人分心,無法專注在組織最擅長的業務,就有往下墜的風險。更值得警惕的是,企業不能把全部希望賭在某一種產品上。
豪賭單一產品的悲劇
曾被柯林斯評選為高瞻遠矚的A+公司默克藥廠,是另個迷信成長遭致衰敗的案例。
十四年前,默克執行長吉馬丁(Ray Gilmartin) 向股東宣告,默克的首要目標,既非獲利,也不是研發突破性新藥,而是大幅成長。
吉馬丁把成長賭注押寶在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新藥Vioxx。Vioxx固然效果極佳,卻有引發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默克仍快速推Vioxx上市,並創造一年二十五億美元營收。只是,隨著愈來愈多負面資訊傳出,吉馬丁不得不宣布Vioxx全面下架,公司股價市值一天蒸發二百五十億美元。
台灣案例威盛 忘記了最初的根本
在台灣商業史上,威盛電子是眾多因過度擴張而飽嘗苦果的企業之一。
一九九九年,獨霸全球晶片市場的英特爾,大意犯下一連串錯誤,威盛趁勢推出PC 133晶片組,橫掃四成市場佔有率,躍升為全球第二大晶片組製造商。
大舉招兵買馬
威盛「大衛挑戰巨人戈利亞」的傳奇故事,不但在西元兩千年將威盛推上台灣股王(股價最高六二九元)寶座,創辦人陳文琦也頻頻在美國《BusinessWeek》、《Forbes》和《亞洲週刊》曝光。
一炮而紅的威盛,順勢擴張,將觸角延伸到手機、光儲存、網路晶片等事業,員工人數瞬間增加三倍。
一位當初進入威盛的工程師還記得,公司計劃一個接一個,眼花撩亂,大舉招兵買馬,分機表來不及更新,連廁所旁邊都坐滿了人。
好景不常,侵權、竊取商業機密官司接踵而來,威盛連續兩年共虧損六十六億台幣,從此盛況難再。今年五月,威盛被打入全額交割股,六月的股東大會上,股價仍只有十二元,總經理陳文琦再三向股東鞠躬道歉。
一位管理學者就觀察,威盛初期的成功,靠的是對手犯錯,不完全是憑本身實力。成功後,也沒有繼續鞏固核心能力,而是汲汲營營擴張版圖。
第三階段 無視危機、輕視風險
從成功、驕傲到盲目追求成長,出現危險警訊時,又拒絕承認。柯林斯觀察,這是組織由盛轉衰的轉捩點。
此時,企業領導人一定要誠實面對,並時刻注意三組數字——毛利、流動比率和負債淨值比,才能覺察自己是否已進入導致衰敗的第三階段。
任何一組數字出問題,都意味即將有風暴產生。柯林斯團隊研究的十一家殞落大企業中,在掉進第四階段之前,毛利、流動比、負債淨值比,至少有一項顯現負面訊號。
十一家大企業出現衰敗密碼
處於第三階段的企業,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關鍵在於管理團隊。
柯林斯比較,能夠把組織往上拉的領導團隊,在此時會拿出難看的數字,誠實討論,找出衰退的原因,並提出解決對策,落實執行。讓組織繼續向下墜落的團隊,則是文過飾非,甚至把過錯全部往外推。
例如,曾是全球最大電視機製造商的增你智(Zenith),一九七○年代出現經營危機,增你智執行長先是怪阿拉伯人造成石油危機、怪水門案發生、怪通貨膨脹,接著又怪日本人不公平競爭,就是不願面對真相:日本人已經學會用更低的成本製造品質更高的家電產品。結果,增你智正式走進歷史。
也有企業用大幅內部改組,來逃避市場的新競爭。
六○年代全球最大的消費性紙業公司史谷脫(Scott Paper),面對寶鹼等競爭者強勁猛攻,市佔率從五○%,縮減為三○%。史谷脫的應戰方法是:組織重整。
四年內改組三次,完全沒有回應新的競爭挑戰,落得痛失市場,負債淨值比高達一七五%,最後只能賣給對手金百利克拉克。
當企業經營出現負面警訊,許多領導人會轉過頭,硬拚另一個賭注,想藉此翻身。摩托羅拉在八○年代,就曾將公司所有資源投注在衛星電話Iridium上。到頭來Iridium破產,讓摩托羅拉付出二十億美元代價,加速掉落進入第四階段。
金融巨獸沉沒的水線原則
這不表示,企業必須放棄投資其他新事業。柯林斯提出吃水線原則(waterline principle)。組織就像一艘船,任何一個決策做錯了,都會在船身打一個洞。如果破洞是在吃水線以下,水會大量湧入,造成沉船,洞愈大,船沉得愈快。去年的金融風暴,金融巨獸們就是這麼加速沉沒。
柯林斯建議,要避免做出會在吃水線以下打洞的決策,之前要問自己三個問題:1.如果事情進行順利,有利的部份是哪些?2.如果事情進行不順利,不利的部份有哪些?3.如果不利,公司還能繼續維持下去嗎?
台灣案例天喜旅行社 疏忽財報警訊
二十幾年前,還在日本求學的郭正利,看到媽媽赴日旅遊,受了一肚子氣,還在飯店打工的他下定決心,有一天要做台灣品質最好的日本旅行團。
之後,郭正利成立天喜旅行社,以高價、優質的日本行程,迅速崛起,第二年就開始獲利。事業最巔峰的二○○六年,公司營業額將近六十億台幣,郭正利也將獲利轉投資房地產。
去年底日幣巨幅升值,匯損讓郭正利慘賠一億。今年五月,天喜跳票,觀光局勒令停業,員工人數從兩年前五百四十人,縮編到現在僅有五十二人。
「我並沒有失敗啊,」坐在典雅精緻的辦公室內,郭正利用一貫的輕聲細語說,天喜的衰敗,並不在於產品出了問題,而是他太輕忽財務報表。
過去二十年,他從不看財務報表,在公司賺錢時,也從不曾找財務專家做財務規劃,只是把現金全部投資在房地產,「手上沒現金,一需要週轉,就出了問題,」郭正利坦言。
第四階段 盲目拯救、亂抓浮木
一九九八年,經過連續六年大幅成長,惠普電腦彷彿掉入撞牆期,股價連續五季下滑,被後起之秀的網路公司超越。
開平價福特汽車、在員工餐廳吃飯的執行長普列特(Lew Platt)辭職,董事會找來朗訊超級女業務菲奧莉娜(Carly Fiorina)繼任,她魅力四射的照片登上美國各大媒體頭版。菲奧莉娜勇於嘗試,拍廣告、演講、談願景。不過,上任後兩年,惠普出現四十五年歷史上第一次虧損。六年後,董事會撤換了菲奧莉娜。
IBM找到起死回生的救星
柯林斯認為,惠普選換這位魅力型領袖,顯示電腦巨人墜落到第四階段:盲目拯救、亂抓浮木。
柯林斯比較,同樣是找「救星」,IBM抓到了「賣餅乾」的葛斯納(Lou Gerstner)。葛斯納低調就任新職,第一天報到,還因為沒有門禁卡被擋在門外。
葛斯納不急著宣示新願景,而是先拜訪客戶、確認重要位置都擺了正確的人,注重獲利、增加現金流量,讓IBM起死回生。
六年前,即將卸任IBM執行長的葛斯納接受《天下》專訪時也不諱言,領導人最重要的不是提出漂亮的願景,而是讓組織的執行做得比對手更徹底,「把事情做得比其他人好,遠比想出一個偉大的策略還要重要。」
柯林斯的研究發現,所有墜落第四階段的大企業,都至少會緊抓某個拯救方法。企業慌忙找浮木,除了獵捕魅力型領導人,還有把賭注放在沒有經過證明的科技、新產品、新願景或策略,或是鎖定能夠改變遊戲規則的併購機會、聘用顧問公司重整等等。
例如,電路城就換掉自己栽培出來的執行長,改任從競爭對手Best Buy挖腳過來的高階主管。新官就任,先是裁撤三千位有經驗的店員,接著又找上高盛證券,出價求售。特效藥都吃光了,結局以破產收場。
在危險的第四階段,企業重要的是冷靜、思考、聚焦,而非盲目尋找救星。
台灣案例 明基(佳世達) 錯看自己的一場併購
二○○五年,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希望借此一舉將BenQ品牌推上國際。
一年下來,明基帳面虧損三六七億台幣,銀行負債從二六五億驟增到四二○億,公司市值下跌四○%。董事長李焜耀痛苦但明快地決定,不再投資西門子。明基退守代工市場,曇花一現的品牌夢,宣告結束。
一位管理學者分析,明基太過自信,相信自己的研發與設計能力。但是,明碁的產品品質與國際管理能力,都趕不上公司擴張速度。
為了打品牌,明基抓到的「救星」,就是併購。最後證明,這個救星不但沒有救起明基品牌,甚至回過頭重創明基的經營根基。
第五階段 無足輕重、走向衰敗
曾經,美國人以為他們最驕傲的電視品牌增你智,永遠也不會倒。
在它最風光的年代,投資人投資增你智一塊錢,十五年內就可以賺一百元,比當時大盤平均表現好上十倍。
日本家電進軍美國市場,增你智不放在眼裡,繼續擴張產能,負債淨值比飆升到一四○%。企業大船逐漸下沉,增你智抓住的救生圈包括VCR、影碟、家庭保全錄影機、個人電腦。
個人電腦事業一度是拉增你智上岸的救星,公司超過一半的營收來自個人電腦。但是,增你智割捨不下電視機業務,財務狀況愈來愈糟,手上幾乎沒有現金,想賣掉電視機業務,價錢又談不攏,最後只能賣出賺錢的電腦事業,卻也保不住公司。
然而,不要以為掉到谷底的第五階段,企業就永無翻身之日。巨人能不能再起的關鍵,在於永遠不放棄。有不少跌到第五階段的企業,最終還是重新再站起來。
穆卡伊從死亡邊緣再造全錄
全錄公司正是如此。二○○一年,在全錄工作了二十五年的穆卡伊(Anne Mulcahy)接下執行長棒子時,全錄已經跌到第四階段,公司虧損兩億七千萬美元,股價兩年暴跌九二%,負債淨值比高達九○○%。穆卡伊面對的,是負債將近兩百億美元、只有一億美元現金的殘局。
穆卡伊冷靜接下爛攤子,鮮少接受媒體採訪。兩年內,她週末不休假,收掉公司不賺錢的事業,包括她過去帶領的噴墨印表機部門。
在最慘的時候,全錄隨時可以宣布破產,但她從不考慮。外部顧問勸她砍研發經費救公司,她不但拒絕,反而增加研發經費的比例。
她默默堅持了五年,到了二○○六年,全錄轉虧為盈,獲利十億美元。去年,美國《ChiefExecutive》雜誌選擇她為年度最佳執行長。
A+企業要永保警戒
柯林斯引用葛斯納的管理哲學指出:對的領導人,不管景氣好壞,不論面對威脅或機會,都要有急迫感。
即使,在太平時期,領導人也得製造一些危機、不安的感覺,讓組織永遠保持警戒,不陷入成功的陷阱。在衰退時期,領導人要回到扎實的管理原則,注意財務狀況,即使現在很強壯,也要警覺組織是否出現早期衰敗的症狀。
畢竟,要一直維持A+不墜,比你想像的還要難。
台灣案例 跌倒再爬起 宏碁 從垂死邊緣分割再生
宏碁是台灣企業由第五階段反敗為勝的經典代表。
八○年代末期,為了進入美國市場,宏碁展開一連串併購。併購不但徹底失敗,更讓宏碁元氣大傷。
創辦人施振榮回憶,一九九○年以九千四百萬美元購併美國高圖斯公司,是宏碁付出學費最多的一樁投資案。光是在北美市場,宏碁虧損超過三十億台幣。之後,宏碁進行多次再造,分割代工與品牌,強化在地的通路經營,延攬國際人才進入管理團隊。
三十年內,宏碁從一家岌岌可危的本土電腦廠商,搖身一變為年營收七千億台幣、全球第二大筆記型電腦廠商。
四年前被施振榮聘任為標竿學院院長的朱博湧透露,宏碁是跌到第五階段,才徹底改變思惟。不再迷信過去成功的垂直整合模式,將所有重資產的事業(代工)切割出去,只留下成長最快的輕資產(品牌)。
台灣案例 谷底再翻身
味全 入侵者再造新盛世
台灣前兩大飲料集團味全,也是由第五階段再創巔峰的經典案例,只不過,把味全救起來的,不是原本的經營者,而是後來的「篡位者」頂新集團。
十幾年前,味全黃家兩兄弟為了爭奪經營權,公司分崩離析,連年虧損。頂新集團在資本市場收購股權,吃下味全,調整產品線,專心耕耘本業。四年後,味全開始轉虧為盈。如今,味全在牛乳、果汁、冷藏咖啡領域,都擁有最高市佔率。今年六月,味全股價更首度超越統一,成為食品股股王。
鑽研服務業的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商學研究所副教授黃崇興分析,味全品牌易主,既有品牌結合頂新的資源,創造最好的綜效。如果不是味全在台灣經營有成,「頂新哪有資格買台北10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