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職場AQ、激化你得工作DNA』


與時俱進,適應變化

墨守成規、自我平衡以及維持現狀的做法是窮人的通病。其實,這是一種自我毀滅性的劣習。因為它不符合自然規律,客觀事實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及人的思維都一刻不停地在變化。這些變化要求你的行為規則也要不斷變化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

窮人為什麼要傻傻地去追求這種看似不可能的穩定呢?窮人為什麼不敢採取相應的行動去對付這些變化呢?究其原因還是他們對未知領域的恐懼心理。

要克服這種心理,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你生活的外部世界是不會依賴你的主觀願望的,你必須調整自己去適應它的變化,而不是消極的應付這些變化。如果你能夠認識到這個事實,為什麼不去想一想:變化既然不可避免,為何不讓它產生點積極意義呢?這樣想一想,你就可以選擇「行動」來控制這些變化。

變化既然不可避免,為何不讓它產生點積極意義呢?

善於靈活使用知識

人生實際上是在無知和求知之間的一場鬥爭。一旦一個人停止尋求知識和資訊,就會變得無知。因此,人們需要不停地與自己做鬥爭:透過學習打開自己的心扉,還是封閉自己的頭腦。

學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地方。在學校,你學習一種技術或一門專業,並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每一種文明都需要教師、醫生、工程師、藝術家、廚師、商人、員警、消防隊員、士兵等等。學校培養了這些人才,所以我們的社會可以興旺發達。但不幸的是,對許多人來說,學校是終止而不是開端。

在今天的世界,每個孩子都需要得到更多的教育,他們需要知道真實生活中的遊戲規則。這就是今天為什麼簡單地說「努力學習,找個好工作」是「危險的」。我們今天需要更加持續的教育,而現在的教育體系並不足以供應這些。

事業之路應該是擁有企業而不是為企業工作。僅僅學習好,然後找個好工作的想法是陳舊的。我們需要新思想和不同的教育。也許設想努力做個好員工同時努力去擁有自己投資的企業會是一個更好的主意。

1996年,研究智力的一流權威之一,美國的羅伯特‧J‧斯特恩伯格博士出版了《成功者的智力》一書。該書指出:分析能力與各種成功之間幾乎不存在內在關係。斯特恩伯格博士發現,成功者的智力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分析能力只是其中之一;此外還有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或實際經驗。

在成為百萬富翁的人當中,有許多並不是成績最優秀的A等生,但他們在學校裡的確學到了許多東西。那並不只是非常關鍵的基礎課程;自我約束與堅韌頑強也是學校經歷中所學到的重要的東西。

很多人以為讀企管碩士(MBA)是做生意賺錢的捷徑,很多沒有大學文憑的經營者,也往往羡慕那些高學歷的人,他們總覺得高學歷等於財富,學歷高的人賺錢自然會很容易,財源也會滾滾而來。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解。

如果你沒有碩士、博士文憑,千萬不要洩氣,雖然說高學歷有助於你的事業成功,但真正的成功與高學歷之間並非完全是個等號。不要以為有高度的書本知識水準,便是成功的象徵,許多大學生因為高不成、低不就而最終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他們誤解了學問與成功的關係。

能夠踏上高等學府的台階,只是代表你對課本知識的領悟能力比較高,僅此而已。至於在社會上能否取得成就,則是另外一回事。讀書成績好的人,未必能夠在商場上得心應手,特別是那些死讀書的「書呆子」,在商場上的成績,很可能跟在學校裡的成績截然相反。誰也不敢保證一個醫學碩士在商場上肯定會強過一個職校生,也沒有人能夠打包票,一個哲學博士可以在商場上賺個大滿貫。正如一個讀書不成的小夥子,不一定必然窮困潦倒一生一樣。假若學歷能夠為經營者帶來利潤,那麼大學的教授豈不統統都成了商場鉅子。

實際上,當今許多富可敵國的超級大亨,真正是高學歷屬於知識份子的並不是很多。全球聞名的「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的人生經歷可說是非常坎坷的。他出生時家境貧寒,剛上到小學四年級就不得不離開父母,來到大阪,開始了個人獨立生活的歷程。剛到大阪時,松下也不過是在一家小店當學徒而已。當今世界首富比爾蓋茲,可謂當今尖端技術領域最叱吒風雲的人物,他的公開學歷也不高,充其量只能算是個「肄業生」吧,可是他所取得的成就卻讓一個個博士望塵莫及。

知識本身不是力量,知識的力量在於使用、在於創新、在於活學活用。知識創新是真正強大的力量,只有知識不斷創新,才能使認識不斷深化,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力量。

對於經營者來說,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實地走訪廠商,向各地挨家挨戶推銷,可以獲得更實用更有益的經驗。因此,沒有學歷不可怕,關鍵是自己不要看輕自己。因為一個人在學校裡所學的知識畢竟是有限的,有很多知識是在社會這個大教室所學到的,而且許多真正管用的「生意經」也是不可能在書本裡學到的。

一旦一個人停止尋求知識和資訊,就會變得無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頑皮x2的臭爸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